刘军:“毒剂”事件与西方的另类团结
来源:东方网
转载链接:http://listen.eastday.com/eastday/pinglun/p/20180331/u1ai11331285_t1142.html?from=singlemessage
俄罗斯总统大选之前发生的“毒剂”事件不断发酵并持续升级,到目前为止,欧美20多个国家联合驱逐200多名俄罗斯外交官,英国一次性驱逐23名,美国一次性驱逐60名。这一群体性的遭驱逐事件,加之新近发生的俄罗斯克麦罗沃大火事件,使得普京第四任总统任期的开端就面临严峻的挑战。
观察在英国发生的“毒剂”事件可以发现有太多的疑团。总统大选在即,世界杯转眼即到,人们几乎无法确认俄罗斯参与这一事件的合理性,无法用常理来分析俄罗斯的行动逻辑。时机不对、手段不对、目的不对等等使得大部分观察家们都无法相信俄罗斯有必要出此下策。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再去争论谁是“毒剂”事件的真正幕后凶手已经意义不大。甚至英国专业的情报机关及军方都无法断定俄罗斯是真正的凶手,只是得出俄罗斯“极有可能”的结论。但问题不在于谁是真正的凶手,真正值得国际社会关注的是西方对这一事件的处理方式方法问题。
“毒剂”事件发生后,英国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就断定俄罗斯是真正的凶手,开始出台制裁俄罗斯的行为。英国首先驱逐俄罗斯外交官并联合西方共同采取行动,从3月14日开始,两周不到的时间,20多个国家联手驱逐俄罗斯外交官,显示了西方面对俄罗斯所采取的前所未有的团结一致。俄罗斯方面也毫不示弱,驱逐英国外交官23名,美国60名外交官,关闭美国驻圣彼得堡领事馆。
从冷战结束后的情况来看,西方在对俄事务上从来没有达到团结一致的地步。对于俄罗斯,美国有美国的看法,欧洲有欧洲的观点。从欧洲内部来看,新欧洲有新欧洲的看法,老欧洲有老欧洲的观点。欧洲对俄事务一是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二是基于经贸与能源的考虑。美国对俄事务则主要一是基于军事与安全的考虑,二是基于反普京本人的考虑。长期以来,美国对俄事务不考虑不尊重俄罗斯的利益,欧洲则有所保留。但乌克兰危机之后,尤其是克里米亚事件以来,欧洲从“道德高地”的角度出发追随美国加入制裁俄罗斯的行列。尽管如此,欧洲的对俄政策并不是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
大西洋两岸的分歧由来已久,跨大西洋之间的误解如同北约的历史一样长久。从1949年北约成立,矛盾与分歧贯穿着大西洋同盟发展的每个阶段。伊拉克战争前后,美欧之间、新老欧洲之间的对抗更是直接导致“西方终结论”及“同盟崩溃论”出台。美国学者罗伯特·卡冈大声疾呼,我们再也不能假装享有共同的价值观了。进入新世纪,尤其是特朗普执政后西方的分裂更加明显。
但是,发生在英国的“毒剂”事件之后,西方迅速地团结在一起,在全球范围内集体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相信很多国家跟随英美也仅仅是“跟风”,象征性地驱逐几名俄罗斯外交官,以至于俄罗斯外长轻蔑地称部分国家一方面驱逐俄罗斯外交官,一方面又来跟俄罗斯道歉。所以,西方在这一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另类的团结,是西方文明在面对“俄罗斯问题”所产生的扭曲的另类团结。
这一另类的团结不是建立在理性的认知与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而是基于“逢俄必反”、“俄即邪恶”、“坏事均为俄所为”等一系列的歧视性心理前提基础上,此番事实结果还未最终确定,西方在“极有可能是俄所为”的情况下集体发难,不能不说这是对西方文明的一大讽刺。“极有可能”也是可能,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欧洲、美国、俄罗斯国内反对派、第三方,也不排除俄罗斯政府授意而为,但是,普京本人表示愿意配合调查此事,显示出一种合作的态度,但是这一表态完全没有被西方所重视。最新的消息显示,“毒剂”事件主角双面间谍斯克里帕利之女已恢复意识并可讲话,俄方以其为“俄国公民”身份要求探视但遭到拒绝。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毒剂”事件会有更多的真相出现。
但无论如何,“毒剂”事件后西方对俄罗斯的集体发难可以视为自乌克兰危机后西方对俄制裁大框架下的另一砝码,是西方对俄制裁惯性的延续。从根本上看,体现了西方长期以来仇俄反俄心态的总爆发,不过是这一次西方空前地团结在一起。尽管俄罗斯毫不示弱,采取以牙还牙的态度,但是面对这一群体性的驱逐行为,俄罗斯不得不面临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外交与国际舆论压力。从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来看,俄罗斯绝不会屈服于西方的集体制裁,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的改善与恢复看来遥遥无期。(刘军,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