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传统议程的文化交融——2018年中俄暑期学校游学心得
超越传统议程的文化交融——2018年中俄暑期学校游学心得
2018年7月5日——7月13日,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的21名同学赴莫斯科参加第八届中俄国际关系暑期学校。一周多的学习,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以下是同学们的学习心得摘要。(文末有彩蛋)
丘特切夫曾经有一句评价俄罗斯的名言:“用理智无法理解俄罗斯,用尺度无法衡量俄罗斯,因为俄罗斯拥有自己的性格,对俄罗斯最好的办法是相信。”这显然说的是俄罗斯的特殊性。这次来莫斯科前,我始终刻意淡化俄罗斯作为研究对象国的特殊性,然而此次短暂的莫斯科之行把我的认识又提升了一步:俄罗斯确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不仅不是一个在国别研究中需要避讳的话题,反而可能有助于我们将过去和现在的俄罗斯放在连续的光谱下丈量。不同的是,谈俄罗斯的特殊性一定要放在一般性的大背景下用常识去理解——理智做不到的事情,常识可以。
——王文赫
我常常喜欢引用《安娜卡列尼娜》里的那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还喜欢将这个句子改来改去,比如改成“市场经济都是相似的,计划经济却各有各的不幸”,由此推之,作为曾经计划经济的最疯狂的实验者和社会主义曾经的老大哥,那俄罗斯一定非常不幸。每当谈起俄罗斯,我也只会和别人盖棺定论地说:“哈,GDP也就相当于广东。”可悲的是,其实我既没有读过托翁的原著, 也没有去过俄罗斯。所以,这次莫斯科之行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让我破除了迷信。
——李迪
对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感觉很奇妙,我能感受到他作为他者的陌生,却也能为历史上曾经一同起伏的呼吸而感到一丝的熟悉。然而,归根究底,对这个国家,我实是知之不深。唯一接触比较多的应该是他的文学作品。在一大堆外国文学中,我对于俄罗斯接受度是最高的,虽然也有隔阂,但总观之亲切。高尔基应该是我对于俄罗斯文学的初印象。小的时候,我便恍惚觉得他笔下的那位头发浓密,每天早晨梳头后会仔细收集梳妆台上落发的女子与我对我那位从未谋面的外婆的想像隐隐约约地重叠了,连带着对作者都有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莫斯科有个以高尔基名字命名的公园。我到那儿附近的时候,阴晴不定的天空正翻涌着乌云,一场风雨似乎转瞬即来。周遭的人们似乎对这种鬼天气早已司空见惯,步伐之间丝毫不见仓促。我也放缓了心,入乡随俗地沿着莫斯科河踱着小步,围着小摊对当地人的油画、工艺品细细地瞧,慢慢打发俄方允可的两三个小时的悠闲时光。
——周婷婷
中俄关系以及俄罗斯文化,特朗普执政以来给国际社会尤其是对中俄两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些讲座的题目与内容既是当今国际热点话题,又十分适合对自身专业知识进行拓展深入研究,令人印象深刻。而以运用国内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表情包以及Facebook斗图事件等我们身边切实发生的有趣事件为切入点分析媒体以及社交网络在国际关系中的政治影响与作用,由浅入深的讲座学习使原本被时差困扰的疲惫顿扫一空,教室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於薇
暑期学校力图“超越传统议程”,设置了媒体、互联网和绿色经济等新的议题,极大地开拓了我的学术视野和研究领域。各个领域专家的精彩讲座、俄方精心组织安排的城市参观活动、精彩纷呈的文化之夜以及极具挑战的小组汇报研究项目都令我印象深刻,获益匪浅。难能可贵的是,收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的友谊。和同学们相处过程中我也更加明白,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能遇到一些文化冲突,但少点文化中心主义,多些体谅与包容、理解与沟通、积极与主动,是可以把问题解决的。
——朱启迅
从下飞机开始,就感觉又回到了两年前熟悉的地方。这里的天比中国低些,仿佛是盖在莫斯科上方的。透明的穹顶下,华丽的洋葱头教堂、一尘不染的街道、效率低下的公务员与以国家命运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吊诡地共存。城市仿佛其民族性格的缩影,独特而矛盾。诚如冯老师所言,俄国人是信仰地缘政治的。复杂的地缘环境也使得“俄国人”这个概念变得不那么有概括性,“俄罗斯族人”与“俄罗斯人”也不再相互等价。国家不能够搬家,也不能选择自己的邻居,我们只能学着与性格各异的邻居相处。这也许就是暑期学校的目的,也是我们国关人所肩负的课题。
——马岩峰
从知识的获取来说,交流通常是获得新思路、新观点、新视角的绝佳方法。避免近亲繁殖同样也是学术领域的一项重点工作,这既是因为在相同的培养模式下,研究方法、思路、理念等同质化过高的学术群体,很难有更多的火花、更大的活力。而交流也是碰撞出火花、激发出活力的重要途径。此次交流中有关媒体的讲座中,教授提到的中国媒体国际影响力不够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对于其辐射地区的当地事件的关注度不够,只是一味报道国内事件,这导致偶尔对于国际重大事件的报道也难以赢得关注。这一观点与国内老生常谈的语言障碍、意识形态、文化霸权等的宏观视角大相径庭,给了我很多启迪。
——刘沛泽
暑期学校学习期间,最主要的部分还是各位大牛干货满满的精彩讲座,讲座议题丰富多元,有来自卢基扬诺夫提出创新型的中俄发展关系分析,来自俄罗斯角度分析中俄能源合作前景的副主任,以及来自可亲可敬的冯绍雷老师和张昕老师从深厚的历史背景里凝结出的层层智慧。另外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讲述过去重大网络安全事故的女学者的讲座。她不仅为我打开了部分政治安全事件背后的网络安全原因,还启发我要从数据中而不是主观臆想中猜测网络安全的现状。
——陈娴
在暑期学校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了从新鲜——疲惫——新鲜的变化。刚到莫斯科,周围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有趣,暑期学校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严格规划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没过多久,就遇到了很多问题:宿舍到学校漫长的行程,每天繁重的课程,无法适应的俄罗斯传统食物,每天只有5个小时黑夜的莫斯科让人觉得有点筋疲力尽,另外,和俄方的沟通不顺也是一大问题。暑期学校的成员不止来自中俄两国,还有法国、德国、韩国等其他国家的朋友。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同学就深切体会到了这种差异,也存在着一些不愉快。不过,适应了这种节奏的莫斯科后,事情变得容易起来。在回来的路上一起唱歌打发无聊的时光,对讲座内容有疑惑便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无法适应俄罗斯食物就去超市买来食材自力更生,尝试多与当地人交流领略莫斯科的别样风采,诸如此类使得我们逐渐享受在莫斯科的时光。
——刘立成
比讲座本身更令人期待的,是每次讲座后半程的问答环节。这是自然的,谁不珍惜和这些学者短暂而宝贵的交流机会呢?头两天,我的中国同窗们还碍于谦让之礼,没有去抢提问机会。随后发现其他学员都如此积极,倘若等,是等不来提问机会的。如此,从第三天起,中国同学们纷纷拿出百米赛跑的精神,瞄准时机,积极提问。一开始,提问还围绕着每场讲座的主题进行。渐渐地,大家的求知欲超越了讲座主题的限制,各位主讲人几乎有问必答、知无不言。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Лихачёва的讲座。那是一场训练科研写作能力的讲座。在提问环节,她除了回答了问题本身,还详细补充了一些提问技巧的内容。其回答之充分,治学之严谨,都由此可见一斑,于青年学习者而言受益颇深。
——张慧敏
正如张昕老师在暑期学校的最后所说,中俄暑期学校最大的助益是在另一个国度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对今后的国际关系专业学习研究来说,这次经历更多的是感受到世界上不是只有中美两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关注会带来日后研究的另一个“支点”。与来自不同教育背景、学科基础的外国学生共同完成的小组展示和分组辩论,让人深刻感受到了跨学科的思维碰撞,研究背景的不同带来了视角的差异。经过多日的学习,我对国际关系这一概念的认知也在不断丰富:超越传统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领域,未来国际能源合作探索、网络空间中的国际关系以及大众媒体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的作用都是极具潜力的新课题。
——赵婉廷
面对文化差异时,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和共情是有益的。在莫高经上暑期学校的日子里,俄方志愿者早早从城市另一端乘坐地铁,在8点半就到第五宿舍楼下等我们一起搭乘地铁去学校吃早饭、上课,他们很辛苦,但可以看出他们也是开心的。尽管很多同学不太能接受俄罗斯菜的风味,但食堂的叔叔阿姨应该是想着法子每天早午晚餐都给我们准备了不同的主食,也会问我们够不够吃、好不好吃,还很用心地为素食主义者单独准备了西兰花。我时常想,去旅行,去感悟一个新的城市、体验一种新的生活,为什么不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品尝下当地的食物呢?
——江源
Particularly, two lectures were very appealing to me, they are “Russian in global affairs” given by F.A. Lukyanov and “Energy transition and possibilities of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new energy for China and Russia” given by T.A. Mitrova. The first lecture made me contemplate why Russia acts as it does on the global stage and how it will behav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e second talk opened for me new perspectives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energy policy in general, and specifically, how China and Russia could be partners in this field. The whole sessions were interactive which allowed participants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 about the issue under discussion which also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y personal public speaking.
——Marina Nikonova
Thanks to the summer school I could expand my knowledge on the subjec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rough lecture given by professionals among them professor Feng Shao lei, director of center for Russian studies, who gave a very interesting lecture on analyzing Sino-Russian relation from cultural and civilizational perspective. His lecture gave me a new insight and understanding to this bilateral relation and how can culture and history can be a useful tool to study and analyz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nother lecture that enjoyed the most was by professor Zhang Xin on Neo revisionism of Russia and china in the liberal system a very productive lecture that inspired me a lot to publish my own and first paper because now I believe that I understood much better the core of Sino-Russian relation, and this what I consider big advantage form this summer school is to benefit from fresh ideas and thoughts.
——叶梦婕
Despite the relatively tight schedule, we had time for holding two cultural evenings: it was very nice to see how my Chinese classmates are happy to read Russian tongue twisters while Russian students eager to try themselves in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Quite surprising fact is that Russian folk song «Katyusha» was initially prepared for the performance of both sidesJ. In addition, we had time for walking around Moscow: for instance, I was very happy to go to Gorky Park once again, but at this time with my Chinese friends with whom I studied for a year in Shanghai. World Cup Championship also brought charm and admiration to the capital of Russia. During this Summer School I had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get acquainted with students from other famous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of Russia, as well as from other countries. Professor Likhacheva A.B. (Deputy Dean for Research, Faculty of World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HSE) correctly noted: "Our field i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ut they all begin with personal relations." This expression can be called the motto of this Summer School, which I had the honor to be a participant this year.
——Kovaleva Anastasia(娜莎)
文明的魅力:红场、克里姆林宫、高尔基公园、彼得大帝纪念像以及随处可见的东正教教堂,这些建筑无不体现俄罗斯独到的文明魅力。相比于中国以斗拱和屋檐为特点,俄罗斯建筑以历史为基,多数建筑拥有着浑圆饱满的穹顶,并且室内多以简练的色彩和冷静的基调为主。仰望俄罗斯建筑,就像仰望俄罗斯整个战斗民族,敬佩的同时感受到了文明的异质性。在特列季亚科夫画廊里,数个展厅的画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我最为欣赏的是俄罗斯批评现实主义绘画,感受当时社会风貌的同时,也感受到画家对现存秩序的揭露和批判。
——李泓翰
来到了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令我惊喜的是,我看到了许多去年参加中俄精英班的小伙伴。虽然偶尔我们会在社交软件上互相问候,但是当我们时隔半年后再次相见,受到了他们热情的款待,这场结识在华师大的友谊悄悄在莫斯科发了芽。除了旧友,我也认识了一群可爱的新朋友,他们不仅来自俄罗斯,还有来自法国、德国、乌克兰等其他国家,这不仅拓宽了我们的交际圈,同时也体现了举办方的用心之处,这让我们的学习内容和视野更具国际性。
——郑宇清
下了飞机,最先遇到的是语言问题。由于俄文和英文相差很多,很难靠英文去猜词义,而有些俄罗斯人的英文也不是很好,交流起来就更难了。最直接的感受是在超市买水,我本以为水就是像国内一样都是纯净水,看着包装就买了,结果买了一大瓶,发现竟然是气泡水;因为要洗衣服要用洗衣液,到超市去问营业员,营业员不懂英文,只能采用打手势的方式,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购买成功。
——张彭
此次,特别荣幸的是能在同学们面前演唱一段上海本土剧种——沪剧,也是向华师大所在的城市、我的第二故乡上海致敬,也想告诉外国友人们中国不只有京剧。而小组展示环节,得益于几位优秀俄罗斯女同学的帮助,我们迅速理清脉络,确定了每个人的分工,最后小组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赵宇鑫
印象比较深刻的第二处是位于克里姆林宫红墙下的无名烈士墓。这里埋葬着卫国战争中牺牲的无名烈士的遗骸。在这里,我们看见每时每刻都有两位士兵神情威严地守在烈士墓旁,每隔一小时换岗一次。长明火永不熄灭,代表着对为国献躯的英雄永远的致敬。不由得想到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真切感受到为革命事业牺牲的默然而又轰轰烈烈的精神。
——李睿
回首在莫斯科十天的学习生活,许多场景难以忘怀,我便挑选三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画面和大家分享。第一个便是莫斯科的地铁站。由于宿舍距离上课的距离较远,我们平日出门都以地铁代步。对地铁站的第一个印象便是深。大家都极有秩序地跟着队伍,排在电梯的右侧,缓缓向下,在达到乘车地点之前,你有大概三分钟的时间欣赏上上下下的人来人往,和陌生人那一秒的擦肩而过,相视一笑,也算是浪漫的异国风情。莫斯科地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地铁之一,使用效率仅次于纽约,地铁班次相隔时间极短,所以出行也是十分方便。在来到莫斯科之前,我便从新闻中得知这里的地铁站以其华贵典雅著称于世,亲眼所见,果不其然。每个车站都有精美的浮雕、壁画、雕像,以及别致的照明灯具,且风格各异,颇有宫殿之感。不仅车站的设计充满艺术气息,许多表演者也给它带来了人文魅力。那曲调悠扬的小提琴声、手风琴声、吉他声,伴随着地铁站里凉爽的风,穿过拥挤的人群,缓缓流入心底,能消除一天的劳累,给崭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些许安慰。
——沈丹丹
【原景再现】
大多数同学都是首次出国。初到异国的留学生会遇到的困难,几乎浓缩在这十天里。时差错乱、语言不通、饮食不适、暴雨迷路、过敏浮肿、文化差异……所幸,大家很快调整,迅速成长、成熟。
整理:马岩峰
摄影:2018年暑期学校全体师生
微信朋友圈修图:张慧敏
统稿、制图: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