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德学: 重拾战略互惠 助推民心相通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日本首相时隔七年正式访华
重拾战略互惠 助推民心相通
来源:文汇
转载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huanqiu/20181016/218049.html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0月12日宣布,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邀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于10月25日至2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陆慷表示:“中方希望安倍首相此访能够有助于提升两国政治互信,深化两国各领域务实交流合作,推动中日关系在重回正轨基础上取得新的发展。”
这是日本首相时隔七年后正式访华,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重要节点,此举标志着两国关系有望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安倍经历两国关系冷暖循环
今年9月安倍晋三第四次当选自民党总裁,这意味着未来3年他将继续担任日本首相,并有望成为日本宪政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目前只有安倍政府经历过日中关系冷暖循环的一个完整过程。
在安倍看来,日中关系进入21世纪后已具有世界性影响力。无论是在贸易投资、人员往来,还是在地区安全等领域,中国都不能缺席。所以第一届安倍政府提出建立日中战略互惠关系,后在福田政府时期签署《日中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可是,日本在其自身“政治力学”的作用下,频繁更换首相,2006年至2012年几乎一年一相,根本不可能落实宣言精神。缺乏执政经验的民主党上台后,鸠山政府在外交上倡导“脱美入亚”,引起美国不满,被迫下台;野田政府又制造钓鱼岛“国有化”闹剧,引发中国坚决反制。2012年安倍再次组阁,不得不继承日中关系恶化的遗产。
第二届安倍政府没能拿出第一次组阁时的决断力,于是采取保守主义政策,绕开中国谋划对外交往,先巩固日美同盟,强化同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和东盟的关系,然后改善日韩、日俄关系,待上述关系取得进展后再同中国谈判。这种逻辑被媒体解读为围堵中国的“安全菱形”战略,导致中日政治互信不断下降,安全危机严重升级,甚至一度可能“擦枪走火”。直到2014年11月两国达成四点原则共识,进而实现首脑会晤,安倍表示应该回到日中战略互惠关系的原点,两国关系才开始走向正轨。其后,安倍利用各种多边场合,主动会晤中国领导人,希望早日实现两国关系的全面正常化。
中国抓住日方主动示好机遇
十八大以来,中国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核心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在中国看来,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工作的核心。但中国周边存在安全风险等级较高的朝核、岛屿和海洋主权争端等问题。中日关系可谓地区局势风向标,抓住安倍主动示好机遇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等重大节点,恢复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颇为重要。
安倍新任期的施政重点是,在国内提振中小企业、农林水产业、观光旅游业和地方大学的活力,在国际上谋求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以及解决朝核和绑架人质问题等。对其关注的几大方向,中国都可发挥影响力。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将对周边国家产生积极的外溢作用,正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双方要应对难题、赢得民心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获得历史上最为和平的发展时期,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大国。但中国领导人将中国定位于“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承诺不会改变。与饱受列强欺凌的近代中国不同,明治维新后主动学习西方的日本经历大起大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与中国交往过程中日本的国家利益从未受损,这应让日本好好珍视发展对华关系。
对中国来说,中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而对日本来说,日美关系是其对外关系的基石,但缺乏对等性也伤害到日本的国家尊严。如何定位21世纪的中日关系,是两国领导层当前面临的一个课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与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两国构成的双边关系,无疑是亚洲乃至全球最为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对于今后的中国和日本来说,构建一种行稳致远的新型大国关系,既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应该成为双方共同的必选项。
安倍此次访华,将有助于提升中日政治互信,推动两国关系重回正轨,在充实战略互惠关系各大合作领域内容的基础上,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创造两国民心相通的政治环境,助推中日关系再上一个新高度。
作者:阎德学(华东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研究院、周边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