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研讨如何构建俄罗斯欧亚研究的知识理论体系
“俄罗斯欧亚研究的学科理论与知识体系构建”青年学者工作坊召开
近年来,关于重构中国知识体系的问题受到格外关注。2018年11月3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举办了一场以“俄罗斯欧亚研究的学科理论与知识体系构建”为主题的青年学者工作坊,来自海内外的四十余名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以俄罗斯与欧亚地区作为区域国别研究的对象,共同研讨新形势下我国如何重构与时俱进的知识理论体系。
我国知识体系的重构正逢其时
与会专家的共识是,当前国内政治经济变化与国际体系的演进,必然要求知识理论体系与时俱进和升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与能力进一步提升。
基于这一共识,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在开幕式致辞中进一步指出,构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话语体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这就要求我们基于中国的实践和经验,构建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以为全球知识体系的构建发挥中国的重要作用。
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致开幕辞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在致辞中也指出,在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大国竞争中,学术、理论与观念从来没有躲在后面,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这种竞争与合作。在日趋激烈的大国竞争中,学术、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如何才能更加理性、有效和直接地参与到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如何才能弘扬正义、协和万邦?这需要我们做一个好好的梳理。
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致开幕辞
对高质量的地区与国别研究殷切期待
与会学者提出,当前国内外形势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节点,迫切期待地区和国别研究能够拿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这不仅仅是战略与决策之急需,同时也是学科发展本身的吁求,包括地区国别在内的国际研究,应该侧重于学科知识的更新、改造与重塑。
为此,冯绍雷教授希望大家思考,知识体系在今天是怎样发生变化的。他举例讲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对西方知识的反思,当前俄罗斯人正在对苏联解体后对西方知识全盘接受进程进行批评性反思,包括这个过程是否成熟,是否理性。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及其他一批新兴国家的出现,世界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个进程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政治经济变化的过程,实际上在各个学科领域早有铺垫。但我们总结伴随着社会变迁而来的知识体系重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这是工作坊创办的一个初衷。
美国文博大学政治学系于滨教授指出,当下美国的俄罗斯问题研究也存在学科知识和理论方面的问题。他认为,当下美国的地区国别研究断层非常厉害,美国的外国研究实际上是“你是我的敌人我向你学习,你不成为敌人我不理你”的状态。冷战后的美国俄罗斯问题研究走了很多弯路,现在花大功夫、投资大量人力物力,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到成效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美国文博大学政治学系于滨教授发言
俄罗斯欧亚研究需“借力”传统和新兴学科
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知识体系过程中,进一步借鉴、反思传统和新兴学科,同时借助多学科方法和理论来审视当下的重大问题,这是一个必然出路。俄罗斯欧亚研究尤其需要借助传统和新兴学科观念、理论思潮。
在本次工作坊中,与会专家从政治学、哲学、文学理论、历史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进行剖析、思考与批评,希望能够以此来共同推动中国的俄罗斯欧亚研究整体水平的提升。
于滨教授从政治学的视角就中美俄关系的现状、架构与反思作了发言。他认为,经过上世纪的大起大落后,中俄关系已进入比较正常的阶段,因为它抛弃了那种理想化的东西,尤其是意识形态化的东西,是比较务实的。美俄关系还存在很多变化因素。美国国内军政关系等的变化与发展也是思考中美俄三边关系的重要变量。
北京大学哲学系徐凤林教授从哲学的角度就俄罗斯哲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发表了看法。他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评估了俄罗斯哲学的世界地位,认为俄罗斯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俄罗斯哲学对西方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俄罗斯哲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宗教性与本体主义,二是个人中心论与个人自由,可以从文化学和一般哲学两个维度研究俄罗斯哲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徐凤林教授发言
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林精华教授从批判文学理论角度就冷战时期苏联理论与西方理论的关系发表演讲。他认为,批评理论在西方的兴起和繁荣过程与冷战情势相吻合,在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积极推动创建普遍理论,使文学理论成为重要学科,但是这套理论的内在逻辑却矛盾重重,不断招致批评与指责。
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系林精华教授发言
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国际关系学部主任亚历山大·卢金教授从历史学角度探讨了俄罗斯的早期历史发展问题,包括迄今为止依然存在的不少争议,进一步透视了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在国家建构过程中所遇到各种的机遇和挑战。
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卢金教授发言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的孔源博士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了《尼布楚条约》的当代启示。他认为,《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深受当时历史大环境,特别是蒙古高原局势发展的影响。《尼布楚条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第一个国际条约,还是两个重新加强国家建构之后的欧洲大国与亚洲大国之间的相互妥协,完全可以被视为国家的理性行为。这给当下包括中俄大国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参考。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孔源博士发言
冯绍雷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到19世纪走出的一大步受到了社会科学的保驾护航,资本主义发展与对社会科学的保护完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今天的研究要再向前走一步或半步,不光要有思想有学问,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更多。他鼓励青年学者,通过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
本次青年工作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高校智库——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协办。共邀请来自俄罗斯高等经济研究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江苏省委党校、辽宁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惠州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近30名青年代表参会。
四十余名海内外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共同研讨
工作坊旨在为俄罗斯欧亚研究领域的中国青年才俊搭建一个优越的学术交流平台,将通过名家前沿讲座、专题研讨、论文宣讲、论文评点与发表、基地重大研究课题参与等多种形式展开,以期帮助俄罗斯欧亚研究领域的青年学人拓展研究视野、启发问题意识、强化研究方法以及提高论文质量等,为中国的俄罗斯欧亚研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撰稿:万青松、杨胜兰、何金科
摄影:马岩峰
统稿、制图: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