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主要大国、区域国家与世界秩序”国际研讨会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频发,影响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多,大国关系、区域问题及世界秩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风云诡谲的国际关系中选择适合各国的发展道路,如何在变幻莫测的权力变迁中维护国家间稳定的关系,是国际关系学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2019年4月25日至2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德国柏林“文明对话研究所”(DOC)、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三个机构联合举办的“主要大国、区域国家与世界秩序”国际研讨会在我校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出席此次会议的19位嘉宾来自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德国、比利时、澳大利亚、中国等,近30名中外学生到场聆听。
我院举办“主要大国、区域国家与世界秩序”国际研讨会
4月25日上午,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以及外方代表卡尔顿大学教授Piotr Dutkiewicz,先后致辞。随后,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与会者围绕“权力”在当今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三个阶段的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教授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致辞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Piotr Dutkiewicz教授致辞
在第一阶段研讨中,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学者Jan Aart Scholte 率先发言,他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三大理论流派对“权力”这一概念进行了梳理,区分了三种不同性质的权力模式;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阿瑞吉研究中心的Beverly J. Silver 教授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社会运动与权力衰落的关系,他认为,权力不仅是政治范畴的产物,而且也根植于社会层面,也正因为权力与社会的关系,才导致权力具有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两大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昕则结合经济金融化现象、长周期理论与权力竞争的地缘政治发表了个人的看法。
第一阶段研讨
在第二阶段研讨中,浙江大学郦菁副教授阐述了“新托克维尔主义:公民社会的权力话语”,引起了学者们对公民社会与国家政权关系的热烈讨论;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的Leslie Pal立足于权力与国际秩序的关系,提出了“权力的暮光:T20与全球秩序的防御性再想象”的思考;卡尔顿大学的Martin Geiger则从“国际组织与移民”的角度分析了权力话语、战略与实践。他认为,当前愈演愈烈的难民问题是对国际权力有效性的一种考验,而作为一个超国家机构,国际移民组织(IMO)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家对移民治理的空白,国际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国家权力的一种补充。
第二阶段研讨
在第三阶段研讨中,德国“文明对话研究所”的俄罗斯教授Vladimir Popov立足于现实中的美俄关系问题,分析了美国、苏联和俄罗斯的实力对比,并指出了美国对俄强硬政策背后的新动因;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印度学者Ravi Dutt Bajpai,做了主题为“后殖民时期印度的权力与抵抗”的发言。他回顾了权力对印度国家建构的影响,认为印度曾深陷殖民的泥淖,但是这一历史经历也唤醒了印度民众对地缘安全的思考,独立后的印度发展徘徊于地区霸权与区域安全之间;我院潘兴明教授和李晓汀老师分别就“英美霸权转移的历史考察”和“中国周边外交中的权力结构”问题发表了见解。
第三阶段研讨
经过三个阶段的讨论,学者们意犹未尽。这不仅是一次跨地域的交流,也是不同学科、不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跨地域、跨学科的交流
与会师生合影
撰稿:黄郑亮、张雪岩
摄影:黄郑亮、马岩峰
统稿、制图: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