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中心举办“中亚:大国的交汇与合作国际研讨会”
周边中心举办“中亚:大国的交汇与合作国际研讨会”
2012 年 10 月 11 日至 12 日,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德国、瑞典和中国的 30余位专家参加了“中亚:大国的交汇与合作”国际研讨会,就中亚地区事务中的迫切问题够对俄罗斯和韩国的反制措施几乎没有。而钓鱼岛处于日本实际控制之下,一旦出现类似问题,日本政客非常倾向于迎合民众的失衡心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最近强烈的反应和一系列的反制举动大大超出了日本政府的预料,日本国内的舆论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日本国内开始出现反思的声音。
南海已经成为世界大国战略竞争的焦点。与会学者均同意影响中国海洋安全背后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美国因素。美国精英层已在调整全球战略,并在全力争夺亚太主导权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未来的美国政府在亚太地区的问题上会有比较大的行动自由。有学者提醒,印度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不容轻视;同时,介入东海和南海问题,是俄罗斯战略“东进”的重要目标。俄罗斯、印度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大国在中亚的竞合态势日趋复杂,但与19 世纪末的英俄“大博弈”有着本质区别,新的复合权力结构似正在形成。在这种复合的权力框架内,任何参与方都无法单独在所东南亚相关国家的合作虽非目前态势的主导方面,但需通过沟通,使其保持适度。与会学者大多认为,解决海洋安全问题,需要构建全局性的大战略。面对突发事件,既要有强硬的反制手段,也要运用合理的斗争策略和法律武器。具体来说,针对钓鱼岛争端,我国政府既要积极开展有效反制措施,又要设立明确“有限”的外交目标,防止局势完全失控。在南海问题上,应该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并根据东南亚国家本身就有的不同立场努力维持均衡,避免在南海问题上出现中国独自面对多国的局面。有学者认为,应该尽快确定并公布中国所主张的“九段线”的具体涵义。同时,在维护海洋安全问题上,应积极推动与台湾当局的协调合作,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海洋权益。
有领域取得绝对优势,从而与他方形成复杂的多重权力互动。与会学者的基本共识是:外部大国必须基于中亚的和平稳定、永续发展这一共同目标,实行开放性合作。学者们认为,但俄罗斯对中亚影响力逐渐衰弱,美国对中亚国家政策也显得力不从心。就外部环境而言,地区战略态势很难出现根本变化,大国竞争不可避免,但仍有可能良性发展。外部大国与中亚国家相互需求的结构依旧,中亚国家自身的发展有望持续,但未来的政治更替乃是主要考验,从长趋势看,中亚国家推动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确保地区稳定。地区大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愿望强烈,但中亚国家间歧见频仍,渐行渐远,中亚一体化前景短期内不容乐观。俄学者指出,欧亚联盟纯粹是一个政治口号,俄白哈三国关税同盟更具可操作性。中国学者观察到,中亚各国地区内部贸易交互度低下,90% 以上系各自与外部世界的经济合作。包括海关同盟在内的各项独联体次区域一体化都先天不足,难以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及庞大的消费市场,不大可能取得经济上的成功,只能扮演政治方面的角色。“阿拉伯之春”是否会在中亚重演仍有待观察,中亚各国执政当局近期有望维系稳定,但长远来看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
阿富汗问题在中亚地区议程中的次序正在提升,但外部大国与本地区国家的分歧似多于共识,如何协调并形成一致立场将影响未来中亚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与会专家多认为阿形势不容乐观,且随着美撤军的临近可能日趋复杂。
中国的中亚政策面临着“被抹黑”的挑战,需要通过上合组织及其他软实力工具塑造正面形象,增强中亚国家开展对华合作的意愿。与会学者建议,上合组织要通过多种外交手段,积极塑造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民众中的正面形象,增加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理解,在中国周边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