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 战略框架对亚太地区未来的影响分析及中国的对策
TPP 战略框架对亚太地区未来的影响分析及中国的对策
余南平
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教授
无论使用“亚太再平衡”,还是美国“重 返亚太战略”的说法,显然美国将战略重心 已经聚焦亚太。对于一个世界大国而言,任 何重大的外交战略转向,如果仅有战略目标, 而缺乏战略工具和实施途径,显然是一种宣 传、或者是一个战略引导,但美国在亚太的 战略布局,特别是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 协定)战略框架的实际启动已经表明,美国 希望抓住亚太经济成长的机遇,并分享亚太 经济增长的红利是认真的、长期的、有战略 工具实施的布局。
传统上,亚太并不是冷战的中心地带, 更不是美国反恐战争的前沿地带,但后金融 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以及全球力量的变化, 已经使美国认识到,一个“世界领导力”大国,如果长时间地耗费在不可能终极性胜利 的反恐战争上,那么其国力消耗的结果,必 然导致“世界领导力”被其它新兴大国所取 代。而在过去的十年间,美国亲眼目睹了“金 砖五国”的力量成长,尽管高盛公司当年仅 仅将这五国视为一个经济机会,或者是一种 全球经济结构性力量,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 天,大国力量的结构对比变化,不仅存在于 军事实力,更是存在于军事实力的基础— 经济实力之上。因此,TPP 在满足美国战 略目的的同时,也将满足成员国的经济增 长需求,从而进一步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 “领导力”。
纵观中国国内对于 TPP 的讨论,一种 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如果缺乏中国的参加,TPP 将无疾而终,因为,中国是亚太除美国 以外的最大经济体,且中国经济份额在世界 中比例不断提高,这种观点往往还夹杂着对 亚洲其它主要经济大国如日本、韩国等加入 TPP 框架的国内争论,认为 TPP 对于亚太国 家缺乏足够吸引力,它仅是一个美国战略利 益的延伸;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TPP 是美 国“围堵中国”战略的经济战略工具,美国 利用了亚太国家恐惧中国成长的矛盾心态, 采用经济手段拉拢亚太国家,亚太国家会根 据自身利益,左右平衡。但事实上,这两种 观点认识均有失偏颇,甚至有价值观判断的 前提假设。
从基本战略判断而言,首先,就基本战 略判断而言,从历史上看,一个经济大国如 果不加人某个经济一体化框架,并不等于该 一体化不能被推动和深化,通过观察欧洲一 体化的历史,没有区域经济大国加入,就无 法完成区域一体化的说法并不为历史事实所 信服,因此,无论中国是否选择加入,TPP 谈判与运行依然延续其自身设置和谈判成员 国的讨价还价结果;其次,就战略环境分析 而言,亚太国家对于选择加入谈判虽然有各 自考量,但从 TPP 推进进程上看,显然 TPP 的谈判成员国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最后,就 战略核心利益而言,全球化时代,经济竞争的核心是制度框架设计预设与国家的核心竞 争能力本身,美国虽然存在某种“霸权利益” 考量,但其也无法阻挡中国十年来在 WTO 框架下成长的事实。
二十一世纪新型大国关系的特征是利 益高度融合与捆绑,但又彼此相互竞争和遏 制,因此,带有冷战思维特色的战略预判并 不完全适合经济竞争,不可否认的是,TPP 毕竟是一个代表未来新时代的贸易、投资框 架安排,它的设计的确可以促进区域、乃至 全球贸易繁荣和投资扩大,对于这个新的制 度安排,中国不应该因为自身的市场结构特 征,不满足 TPP 框架安排而产生逆反性排 斥,相反,正确而严肃的态度是,中国应 该非常认真地研究该框架,并对照自身现 实进行必要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必须认清 并冷静看到的事实是,中国近十年的高速 增长是加入全球化市场竞争,逐步适应国 际规则,并获得国际市场份额的结果,而 不是相反,所以,排斥市场化程度更高的 TPP 并不表示中国的进步,就全球化时代 的经济竞争而言,民族主义的情绪膨胀并 无十足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