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谈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系列讲座之第一讲“印度和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我校成功举办
2016年6月13日下午,美国布朗大学沃森国际关系学院拉奥琪(NirupamaRao)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作了题为“印度和中国: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学术报告。该讲座是由我校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外交官谈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系列讲座之第一讲。
拉奥琪教授曾任印度驻华大使(2006~2009)、印度外交部外事秘书(2009~2011)、印度驻美大使(2011~2013)。我校副校长汪荣明教授出席了此次讲座,并对拉奥琪教授来校访问并作演讲表示热烈的欢迎,印度驻沪总领事古普塔(Prakash Gupta)先生也特地出席聆听此次报告会。讲座由周边中心主任沈志华教授主持,周边中心戴超武教授、梁志副教授、陈波副教授、徐显芬副教授、姚远梅副教授、葛君老师等成员参加了此次讲座。
拉奥琪教授首先引用了两位学者的话作为自己的开场白,开宗名义地提出,作为两个彼此毗邻的大国,中国和印度本可以通过达成“喜马拉雅共识”以确立双方间的文明关系,但是由于有关现代国家、领土主权的这些被神圣化了的概念,使得这样一种理想至今仍未实现。然后拉奥琪教授回溯了中印关系的历史传统,特别提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成为两国文化关系当中最为津津乐道的故事。
在现代中印关系当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便是伟大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他作为一个印度人,却怀揣着同中国至亲至近的强烈情感,他在桑地尼克坦大学创办了中国学院,召集了一批以师觉月为代表的第一代的印度中国学研究者。同时泰戈尔邀请中国学者谭云山前往印度主持桑地尼克坦大学的中国学研究,为此谭云山举家迁往印度,为中印两国关系贡献良多。另一位中国学者季羡林,以及印度学者师觉月他们都对中印文化交流作出极大的贡献。
1947年印度独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国关系发展迈向了新的阶段,中国和印度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起国,然而在两国的边界问题却迟迟未能解决,1959年爆发了两次边界冲突,到1962年双方最终兵戎相见,1962年的战争给印度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痕迹。印度始终认为应坚持“麦克马洪线”的边界划分方式,而中国始终坚持对于藏南地区的拥有主权的立场。但自此之后,虽然问题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但两国之间没有再爆发更加严重的冲突,边界地区的和平稳定维持至今。
拉奥琪教授认为,两国对于边界问题的争议并未成为当前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的障碍,这便非常值得称道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诸多经验能够为印度的发展自身的经济提供许多的借鉴意义。在解决边界纠纷上,她寄希望于中印两国能够赋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新的意义,把当地人民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为这一地区的人民谋求和平稳定、幸福美满的生活,为最终达成“喜马拉雅共识”而努力。
讲座结束后,听众们向拉奥琪教授提出了诸如有关中印边界问题及其谈判过程、中印文化交往、尼赫鲁如何对待印度共产党的态度等问题,拉奥琪教授对此一一作出了耐心细致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