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润宇:深夜对话俄罗斯学者 怎么看梅德维杰夫政府辞职?
来源:东方网
转载链接:https://n.021east.com/pnews/1579140573013921
图片来源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编者按】2020年1月15日晚,俄罗斯梅德维杰夫政府辞职的消息引发国际舆论普遍关注。在俄罗斯,一些俄文网站,更是在梅德维杰夫提出辞职后,不断更新各种资讯。
对于从事俄罗斯研究的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学者郑润宇来说,这件事尽管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根据对俄罗斯长期的观察,他和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的俄罗斯籍政治学教授谢尔盖·彼留科夫通过微信深夜进行了交流。以下为两人的一些看法,供读者参考。
郑润宇:梅德维杰夫为什么辞职?如果从西方关注的重点议题,即2024年俄罗斯总统大选这个关注视角来看,是否合理呢?是否修宪与梅德维杰夫辞职有关联呢?
谢尔盖:在当前看来,还没有直接的联系,至少信息本身不足以说明问题。但我们之后会看到更多相关信息。
这里可以理解为一个对俄罗斯经济政策的修正。普京的讲话对于政府内的自由派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从讲话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将强化从更多层面的国家干预。
郑润宇:从您的观点来看,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做这样的政治动作呢?总统讲话之后,突然安排政府辞职?
谢尔盖:这类事情发生的时间点选择,是普京个人决定的。
郑润宇:从梅德维杰夫的辞职来看,普京是否会得到益处呢?
谢尔盖:是的,普京接受梅的辞职,一定意义上对普京自己的支持率是有好处的。
郑润宇:关于梅德维杰夫辞职是否可以理解为普京为修宪做一个配合呢?
谢尔盖:从梅德维杰夫政府辞职后几个小时内可以看到的信息,暂时还没有迹象。
郑润宇:目前这突发变动,是否意味着俄罗斯内部政治的一些权力变化?对与外部国家关系是否有什么影响?
谢尔盖:俄罗斯对外关系不会变化。这个动作,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增加总统的支持率,这对普京来说是很重要的。但这个安排也并不会很快带来直接影响。当然,从目前这个安排来看,可以看出普京将更加重视对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投入,应该会投入更多的资金。但由于实际的俄罗斯国内状况,民众并不会立即感受到有很多的改善。
普京并不想再在政治核心问题上进行大的改革,但在面上加以调整也是会做一些的。
对普京来说,巩固精英阶层和民众是重点,但当前来说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当前对普京最重要的是确保至2024年的权力稳定。
郑润宇:对梅德维杰夫的这种角色变化,是否可以理解为将其由一个公众重要角色转变为一个对总统重要的相对私人化的角色?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梅德维杰夫的一种保护呢?
谢尔盖:确实是的。梅德维杰夫的公众层面角色将越来越淡化,也将让其摆脱糟糕的经济政策所带来的负面指责。梅德维杰夫是忠于普京的,以前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现在普京也希望安排其进入安全会议。这是一个重要的角色,直接管理安全部队,负责保卫总统。
郑润宇:2019年2月普京核心智囊苏尔科夫发表了篇文章《长久的普京之国》,就曾引起很大轰动。当时就有丰富的解读,其重点是强调普京造就的政治体系,即使普京离开后,将长久发生运转和持久影响力。感觉近一年后,这种塑造似乎在一步一步的落实中。当前的做法与去年的文章的思路是否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逻辑关系?
谢尔盖:确实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未来普京能平稳地过渡离开,将对国家经济和民众利益是有好处的。而当前一切的重点是保持稳定。
作为让有自由派色彩的梅德维杰夫辞职,其实也是释放这样一个信号。普京也通过这个动作向民众表达其解决俄罗斯国内经济困境的努力。
郑润宇: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来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方面强有力的总统讲话,另一方面政府又迅速地辞职呢?回顾这两年,我们是否可以这么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情况,即2018年同样是开年强硬的总统讲话,也强调了军事力量特别是核力量,向外显示强大,但在2018年,实际上西方对俄罗斯打压是极其强烈的,孤立与全方位封锁是非常严重的;在2019年,俄罗斯一年的努力,实际上缓和了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为俄罗斯一定程度上赢得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2020年,当前的重点就是针对国内的问题,如何解决俄罗斯国内问题,将有必要采取切实的行动。
谢尔盖:其实正如2018年的讲话一样。今年的讲话重点也是给俄罗斯民众听的,强调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是不会向西方作重大让步的,局势是可控的。同样接受政府的辞职也是缓解民怨的一个好的方式。普京也正是通过他的讲话以及接受政府的辞职,来向俄罗斯民众表示,他正在采取措施积极解决俄罗斯糟糕的经济状况。
普京外交方面努力缓解与西方的关系,确实是得到一定缓和。在一些问题上,普京和特朗普实际上是达成一致的。例如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将与欧盟一起联合作出决定。事实上,特朗普对俄罗斯的施压在减弱。这一定程度确实可以认为是普京的成功。
郑润宇:反对派去年大规模的活动是否与这次政府辞职有关联呢?
谢尔盖:普京仍然是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体制上保持着稳定。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