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中心合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俄罗斯经济论坛成功举行
2020年12月21日,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俄罗斯经济论坛(2020)”,在华东师大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新冠大流行背景下的俄罗斯经济”,来自全国100多位专家学者重点围绕“欧亚国家经济与中国-欧亚经济关系”“中东欧国家经济与中国-中东欧经济关系”“俄罗斯经济”“中俄经济合作”等四个专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
“俄罗斯经济论坛(2020)”在我校举办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枝仲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以及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16个兄弟院校30多名专家学者们在会议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曲文轶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对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的信任和支持。周傲英表示,华东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俄苏研究传统,俄罗斯欧亚和东欧研究历来是我校俄罗斯研究中心和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的主攻方向,相信俄中心与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主办“俄罗斯经济论坛”必将进一步推动我校俄罗斯欧亚和东欧研究迈上更高台阶,也将为凝聚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致力于俄罗斯欧亚和东欧经济问题的学术研究、资政启民和人才培养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教授致开幕词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再次对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虽然新冠疫情极大地改变了大家的生活,但并没有改变学界尤其是俄罗斯与欧亚研究学界推进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热情。他期待本次论坛能够碰撞出思想火花,并取得良好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教授致辞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姚枝仲研究员在致辞中表示,俄罗斯是我国周边体量较大的经济体,在全球事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独特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值得中国学界深入研究。他认为,从事国别经济问题研究,包括对象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政策,既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也可以为我国处理好与对象国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正因为如此,近几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大力支持举办系列大国经济论坛,俄罗斯经济论坛就是其中之一。他相信本次论坛将在我国相关区域和国别领域的经济研究中发挥积极建设作用,并期望通过本次研讨深化对俄罗斯经济的新认知。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枝仲研究员致辞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教授对普京执政20年来俄罗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评析。他认为2000年至2007年普京任前两届总统时期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既有深化市场改革的政策的作用,同时国际能源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2008到2020年俄罗斯经济发展却跌宕起伏,深层次原因主要与普京执政20年来一系列政策性失误有关。对于未来俄罗斯经济发展前景,陆南泉教授认为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俄罗斯经济形势是严峻的,不存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基础性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研究员发表主旨发言
辽宁大学前校长程伟教授对新冠疫情下俄罗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合法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2018年普京开始第四任期以来,经济表现欠佳,随着2024的临近,普京政权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在这一局面下,2020年新冠疫情全面爆发,普京政府修改了2018年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在疫情之下,大政府、强政府能够更好地在抗击疫情方面发挥作用,使其合法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加强。总而言之,疫情肆虐使国家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俄罗斯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辽宁大学前校长程伟教授发表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李建民教授做了“2020年俄罗斯经济形势回顾与复苏展望”的主旨演讲。李建民教授首先介绍了当下俄罗斯的基本经济状况。当前俄罗斯由于受全球疫情影响,同时受到地缘政治和西方制裁的叠加影响,其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俄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同时修改黄金出口规则,选择新的支付平台以保障俄罗斯的金融安全。俄罗斯还积极实施进口替代政策,以积极的内循环保障国内经济正常运转。最后,李建民研究员指出,在新能源革命和全球新工业革命背景下,俄力图摆脱对能源和原材料出口的过度依赖,国内加快复兴和振兴制造业,在欧亚经济联盟内,通过实施“工业化路线图”,打造区域产业链,这些举措对经济长期增长的驱动效应短期内可能不能充分显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李建民教授发表主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探讨了俄罗斯与大国关系的前景。他认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为理解俄罗斯与大国关系提供了重要背景。在对三位IPE领域的代表性国际学者关于大国关系核心阐释的梳理基础上,冯绍雷教授提出运用IPE理论研究俄罗斯与大国关系需要加强和拓展的六个方面,包括发展、和平与战争、全球转型的“再转型”、是否能用“民主与专制”来划分世界、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中的周期性现象、经济合作与地域空间、危机与IPE等。最后,冯绍雷教授探讨了IPE与未来大国关系的研究前景,尤其侧重于IPE视角下的俄与西方关系、中俄关系,重点提出IPE对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几大主要方面,包括危机推动与内生动力、区域构建与双边关系、物质利益关系与思想精神推动。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冯绍雷发表主旨发言
在“欧亚国家经济与中国-欧亚经济关系” 专题讨论中,有四位学者宣读了自己的研究:中国社科院欧亚所乌克兰研究室主任赵会荣比较分析了欧亚地区国家独立以来经济发展的特点:各国经济波动幅度都较大,发展轨迹相似;欧亚地区国家普遍属于原料型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多元化并行发展;人口变化和劳动力移民对经济影响较大。
中国社科院欧亚所乌克兰研究室主任赵会荣研究员做汇报
中国—上合组织培训基地(上海政法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李新教授探讨了上合组织成立20年来的经济合作问题。上合组织弱冠之际习近平主席赋予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上合组织是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成果和坚持互利共赢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与俄罗斯“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密切合作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结成欧亚经济伙伴关系,达到上合组织地区共同繁荣。
中国—上合组织培训基地(上海政法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李新教授做汇报
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王维然教授探讨了中国与中亚国家产能合作问题。中亚国家在前苏联时期就被定位为原材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地,总体工业化程度不高。中亚国家政府对开展产能合作给予了极高的期望,希望通过合作提升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带动经济发展,实现成为经济强国的目标。《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产能合作项目要以效益为前提,这是开展产能合作的基本前提。中国企业须认识到中亚国家人口决定了其市场规模有限,难以容纳需要规模生产的产品。
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王维然教授做汇报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区域经济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孙祁探讨了数字经济趋势下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FTA战略,指出,凭借我国巨大的内需市场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优势,要在疫情后主动引导建立不同的区域数字贸易新规则,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就可以成为我国探索建立区域数字贸易规则的突破窗口。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区域经济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孙祁做汇报
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刁莉与合作者唐倩实证分析了中国海外移民对“一带一路”中亚西亚国家人力资本结构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指出,“一带一路”国家的华人移民确实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东道国非居民的模仿性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华人移民同时通过直接效应与通过影响东道国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的间接效应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
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刁莉做汇报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王海燕副研究员在点评中指出,欧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当中欧亚经济联盟的作用不可忽视;数字经济有可能成为欧亚地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供应链的区域化也将改变欧亚地区的发展格局;欧亚国家在疫情后的团结趋势增强;在金融合作方面,在上合组织范围内和欧亚范围内的合作也会不断的增强;有关移民问题,随着劳动密集产业的软化,新技术革命的提高,移民的影响会不会在未来有新的改变需要进一步关注。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王海燕副研究员做点评
在“中东欧国家经济与中国-中东欧经济关系”专题讨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孔田平探讨了波兰经济转轨范式的变化:1.更加强调国家的作用,由国家提供福利、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国内产业发展。2.政府的经济政策更加注重国有经济,在一些经济部门进行了国有化,与转轨之初强调的私有化有很大不同。3.国有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波兰更加偏重国有资本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波兰政府强调“经济爱国主义”,在政策上比较排斥外资。4.本届波兰政府更加关注经济转轨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推行了一些福利政策,希望将波兰打造成为“福利国家”。5.政府欲推行波兰的产业政策。总理莫拉维茨基高度赞赏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认为新结构主义在国家产业政策方面大有可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孔田平做汇报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中东欧研究中心高晓川副研究员探讨了后疫情时期中欧产业转移给中东欧国家带来的机遇,指出,后新冠时期中欧产业链部分重组不可避免,欧洲国家通过重新布局产业结构来增强其自身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战略安全与稳定。中欧间以高技术为代表的科技竞争将加剧。作为欧亚大陆新兴经济体,中东欧依靠经济地缘、产业布局、劳动力要素和市场结构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将首先在中欧产业链重组中获益。从大国关系及地缘政治角度看,中东欧在欧亚大陆大国竞合关系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中东欧研究中心高晓川副研究员做汇报
武汉大学经管院的刘紫卓代表合作者刁莉和樊筠茹介绍了他们基于GTAP模型对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问题的研究:利用GTAP模型和2019年最新发布的GTAP10数据库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进行模拟,通过双方关税降低幅度与贸易便利化冲击效果,突出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在开发贸易潜力、拉动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明显超过关税壁垒的改善;而且这种促进作用是双向的、互益的;同时,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昕对上述发言作了点评。张昕根据孔田平教授讲的波兰经济转轨范式的变化延伸出一个问题:林毅夫代表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经济爱国主义”以及特朗普倡导的“经济民族主义”这三个有所重合又不完全一致的经济意识形态在当下的实践中该如何理解?这三个相互有冲突有矛盾的地方是如何被融合起来的?若三者都被波兰政府用来作为反对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那么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主义会被特朗普政府欢迎吗?在产业链重组的过程中,都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高晓川老师则是从地缘政治视角作了一个研究。孔老师与高老师从两个不同视角、两种不同的逻辑来分析中东欧国家的经济,那么相较而言那种因素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呢?针对武汉大学团队的研究成果,张昕提出对于未来的预测结果如何在现有的回归分析中体现?长期来看,中国和中东欧贸易便利化对第三国的影响是正向的,文本中似乎并没有提供直接证据显示长期效应。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昕做点评
在“俄罗斯经济”专题讨论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田春生研究员探讨了俄罗斯经济“内向化”发展趋势。俄罗斯经过多年的艰难转型,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但是这些年俄罗斯经济越来越“内向化”,这是影响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融入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目前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下,在国际和国内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下,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内向化”趋势将会延续,甚至可能会固化,它将是影响未来几年俄罗斯经济走势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田春生研究员做汇报
南开大学中东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景维民教授从国家经济治理思想的角度探讨了俄罗斯经济增长问题。他强调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演进给予我们的启示:一是要重视以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为国家经济治理的首要理念,二是尊重以立足国情、实事求是为国家经济治理的客观依据,三是要以阶段性演进为背景不断完善国家经济治理模式,四是要以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前提实施国家经济治理。
南开大学中东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景维民教授做汇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李中海研究员分析了疫情对于俄罗斯经济的冲击,指出,对俄罗斯长期经济走势的判断,还要关注“人、资源、技术和制度”的组合,经济增长达到了自然增长率之后的一种均衡状态,当走出疫情的时候,俄罗斯经济会是一种什么状态,直接取决于这些重要变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李中海研究员做汇报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从动员模式探讨了疫情下俄罗斯经济发展形势。俄罗斯应对疫情冲击的动员式反应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从内循环角度去处理问题,避免过度依赖全球化。但同时俄罗斯当前外循环的基本条件不太好,再加上其现有的不合理的工业结构,因此他对俄罗斯的内循环前景持一种悲观态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教授做汇报
中国—上合组织培训基地(上海政法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李新教授高度评价了杨成教授提到的新时代下的国家动员方式,并把它放在长时期背景下进行比较。俄罗斯每一个新时期的发展都有其新的历史背景推动。普京时代俄罗斯思想发生了变化,由纯西化到俄罗斯现行的国家资本主义,这就导致了制度的变迁,然而国家治理模式的落后导致了俄罗斯经济的滞后,这两种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中国—上合组织培训基地(上海政法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李新教授做点评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教授剖析了俄罗斯能源行业面临的挑战。他表示俄罗斯能源产业链存在较多的短板,同时国际能源发生了结构性变化,页岩革命及新能源带来的冲击,对俄罗斯等传统能源国带来巨大挑战。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教授做汇报
中央财经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中心童伟研究员与其合作者宁小花探讨了俄罗斯公共卫生支出财政政策的演变与发展。俄罗斯一方面以国家战略助推公共卫生支出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改革公共卫生财政预算管理模式,使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效应得以改进。俄罗斯公共卫生支出改革模式为中国提供了借鉴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中心童伟研究员做汇报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编辑部主任李中海研究员认为新冠疫情对俄罗斯的影响是暂时性的。在俄罗斯产业发展、管道运输和中俄能源合作问题上,关键在于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如何建立一个对价格具有影响力的机制。而对俄罗斯公共卫生支出财政政策问题,他指出疫情期间各国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都有所增加,而俄罗斯在多年前就将公共卫生领域作为其扶持的重点。那么现在受疫情影响经济持续停摆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公共卫生领域改革的资金来源,以及公共卫生支出的效用问题。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编辑部主任李中海做点评
在最后一个专题 “中俄经济合作”讨论中,有五位学者发表了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欧阳向英研究员从我国十四五规划为出发点探讨了中俄战略合作前景,认为尽管“十四五”是中国国内发展规划,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决定了其实施必然与国际循环有关,并将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产生影响。中俄作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在“十四五”期间如何携手破局、推进对接是重要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欧阳向英研究员做汇报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唐朱昌教授发言的题目是“中俄共克时艰,赋能发展的合作选择”。他认为中俄两国目前均面临疫情流行和全球经济不振所带来的影响,进而他提出共克疫情、赋能发展是目前中俄两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利益平衡点,也是目前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丝绸之路的需要。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唐朱昌教授做汇报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刘军梅副院长基于动态比较优势探讨了中俄印经济合作可能性。她认为中俄印三国均有各自的比较优势,中国有强大的制造业,俄罗斯有强大的油气产业,印度则有强大的软件业,这为三国的经济合作的开展与深化赋予了可能性。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军梅教授做汇报
新疆财经大学段秀芳教授及其合作者王瑞鑫提交的论文题目是“一带一盟”对接对中俄贸易的影响。他们应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定量研究发现:俄罗斯的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现货原油全球市场价格、“一带一盟”对接、加入APEC组织、拥有共同边界对中俄双边贸易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是相对于APEC组织,“一带一盟”对接对中俄双边贸易的提升程度相对较小。两国的首都之间的距离对中俄的双边贸易具有反向作用。
新疆财经大学段秀芳教授做汇报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曲文轶教授及其合作者张霞探讨了中俄在中亚市场上的出口竞争问题。伴随中国经济崛起并扩大在中亚市场上的存在,有关中俄两国在中亚的出口竞争问题被广泛提及,但尚缺乏严谨的研究。采用统计描述法对2000-2018年中俄两国在中亚的出口态势进行长时段比较分析,发现尽管中国在中亚市场上的地位持续提升,但俄罗斯的影响力大体保持了稳定。然后使用构建动态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中国出口对俄罗斯出口的影响,发现中国出口并未挤占俄罗斯在中亚的出口空间,相反,在整个中亚区域和单个国家,无论是全部商品层面还是聚焦于制成品领域,中国出口对俄罗斯出口均具有积极带动作用。他们据此认为,本研究对于实现中国、俄罗斯、中亚三方共赢具有启示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曲文轶教授做汇报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教授做了点评。他表示,中国学者对深化中俄双边经济合作殚精竭虑,拳拳之心,日月可见。遗憾的是目前俄罗斯学者对中俄之间的合作抱有一些质疑,这也间接反映出中俄两国之间的差距。他认为,在中俄双方国力对比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双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双方如何深化互信,是影响双方经济深度合作的关键问题。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教授做点评
在自由讨论阶段,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余南平教授指出,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今天,数字化技术改变了经济产出模式,新能源技术开始崛起,传统能源的主导地位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受制于俄罗斯有限的人口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俄罗斯在数字化的今天未来的发展机会比较小。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余南平教授发言
在会议的最后,作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俄罗斯经济论坛的联合主办方代表,教研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曲文轶教授对论坛首届会议作了总结。曲文轶教授首先指出,与会者的研究方法各有特色,既有纯经济学视角和定量实证,也有政治经济相结合的分析,还有采用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将俄罗斯放到国际大变局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选题上,既关注现状尤其疫情期间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形势,同时也研究了长期问题和发展趋势,同时,对于欧亚和中东欧这些拥有计划经济遗产的转型经济体,还特别是重视对制度和体制层面问题的分析。此外还特殊关注到俄罗斯经济的内向化发展和内循环的趋势,俄罗斯能源产业在当下能源革命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公共卫生支出政策的调整问题。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既有从国际政治经济视角对于俄罗斯-西方关系问题的探讨,同时对于中国与欧亚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包括在上合组织和欧亚经济联盟框架下的合作;中国与欧亚、中东欧地区和国别的双边合作,以及中俄印三边合作;具体领域方面,包含了产能合作、FTA合作和贸易便利化合作;还重点考察了中国移民、投资和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以及中俄在中亚的出口竞争问题。总而言之,曲文轶教授认为,会议讨论的话题范围相当广泛,同时又是紧密围绕着欧亚国家经济问题,以及中国与欧亚国家的双边和区域合作这两大主题展开。既关照重大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包含了对重要理论和学术问题的探讨,相信这些讨论对于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曲文轶教授做总结发言
文图:杨雯晶、郭胜楠、史乐园、阳雪
审稿:曲文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