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港台沪学者论中美博弈下两岸关系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
转载链接:http://hk.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1&kindid=0&docid=106043444
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金會理事長、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李大壯(中評社 沈而忱攝)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原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教育部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華師大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劉軍教授
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思考香港》執行總編輯、北京大學政治學博士李劍諸(中評社 沈而忱攝)
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榮譽顧問仇長根
統一聯盟黨主席、《觀察》雜誌社社長紀欣
香港時事評論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中評社 沈而忱攝)
台灣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魏艾教授
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華東師大俄羅斯研究中心、周邊中心研究員閻德學副教授
研討會香港現場(中評社 沈而忱攝)
香港現場與會嘉賓及學者合影(中評社 沈而忱攝)
港台滬三地學者相約雲端,探討中美博弈下兩岸關係與港台關係
中評社香港3月28日電(記者 沈而忱)由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致遠基金會協辦的港台滬學者研討暨“講客堂”第八講“2021中美博弈下的兩岸關係與港台關係”27日下午舉行,來自香港、台灣、上海的專家學者“雲”上相聚,對新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及港台關係進行深入剖析。與會專家包括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金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李大壯,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原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劉軍,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李劍諸,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統一聯盟黨主席、《觀察》雜誌社社長紀欣,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台灣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魏艾,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閻德學。會議由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董事長林菁菁、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李劍諸、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主持。
中華新時代智庫基金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李大壯表示,中美關係長期左右台海局勢,未來中美關係如何發展將決定兩岸關係的走向。他預計拜登政府對台灣的要求,是絕對不能跨過“維持現狀”的紅線;同時,美國希望延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共識,即兩岸以“維持現狀”為主軸的共處模式,不統、不獨、不武、各管各。但無論如何,兩岸關係及港台關係的定位,都必須遵循兩個基本原則,第一,港台關係必須依附在兩岸關係的大框架之內,這是局部與整體的關係;第二,堅持“九二共識”,與中央保持一致,是港台關係正常發展的必要保證。
針對兩岸關係,李大壯提出幾項建議 第一,“四和四合、共贏之道”,包括全面交往,通過和睦相處,力促合宜進程;真誠對話,借助和諧溝通,達到合作共贏;面對糾紛,注重和善協商,確保合理解決;不忘初心,推動和平過渡,實現合體目標。第二,既要堅定“時”、“勢”在我的戰略自信,又需保持清醒、堅守底線、善於鬥爭、掌握主動。目前,大陸在“時”的方面已占據主動,在空間上就應張弛有度。同樣,雖然目前大陸在“勢”的方面具有絕對優勢,但為保證和平統一大業的順利開展,更需要掌控好“以大待小”的心態。第三,對於相關政策,既要在信息上保證準確性和對稱性,也要在制定上強調必要性與合理性,還要在實施上確保連續性和一致性。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原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指出,受到兩岸兩個政權內部結構變化的影響,以及美中地緣競爭的制約,當前兩岸關係已成分治七十年來最關鍵的時刻。拜登在競選期間,已強調未來施政將以內政為主,先處理疫情擴散以及基礎建設和經濟競爭力的問題。經過近兩個月的鋪陳,美國新政府的中國政策逐漸明朗,政治上尊重體制差異、制式抗議;安全上聯合盟國共同防範;經濟上加強實力升高競爭。
拜登上台前後,中方全面強化對美溝通,強調台灣議題乃中國的核心利益,雙方重新確認“一中”底線後,美國的政策也明確化:台海和平現狀必須維持,對兩岸升高的對立全力降溫,拆除引信避免擦槍走火,要求兩岸對話。因此,蔡政府也在壓力下做出讓步,強調不冒進、疫後正常有序交流、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同時更換過去過於強硬的國安團隊,在新年談話中,蔡英文罕見地提及“兩岸同屬華人”,並向對岸拜年。這說明政策的自主性,已悄悄的移轉至兩個大國了。
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劉軍表示,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將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持續,但中國具有較大的主動權。第一,俄羅斯將是中國重要的戰略依托,中俄組合將成為牽制美國霸權的重要力量。美國對外戰略中的“雙遏制”仍然存在,一手抓中國,一手抓俄羅斯,勢必進一步促使中俄關係延伸出更多的內生動力。第二,美國的同盟體系基本上不會加入美國的反華大聯盟。與美國不同的價值觀、歐洲自身力量的上升、戰略自主意識的加強、中歐關係不斷提升等,都讓歐盟難以跟隨美國反華。另外,美國在亞太及東南亞方向的同盟體系以雙邊同盟為主,難以形成組合性的同盟體系。
劉軍認為,拜登新政有可能帶來中美關係新的“氣候變化”。此外,無論是拜登還是國務卿布林肯都沒有絕對放棄合作的表態,在對華政策方面,美國新政府理想主義與務實主義相結合的特點非常明顯,該合作的合作,該對抗的對抗,該競爭的競爭,顯示出拜登新政府對華政策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因此,面對中美戰略競爭的複雜局面,中國需要有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推動新型國際關係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李劍諸提到,拜登對華政策已經相當清晰。第一,支持全球化和多邊主義,打造“民主國家聯盟”,在全球範圍內爭取更廣泛的支持,圍堵中國的意識形態和治理模式的輸出。但美式民主不是沒有隱憂,特朗普的作為及國會騷亂傷害了民主價值,動搖了美國作為世界領導地位。第二,以競爭來定義合作。拜登曾經講,“中美關係原來是以合作來定義競爭,現在是以競爭來定義合作”。競爭與合作的次序對調,實質上反映了中美關係的變化。美國已意識到,中美力量對比,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都已朝對中國有利的方向發展。第三,戰略耐性。拜登提出要以“戰略耐性”處理對華關係,反映出其應對中國崛起的力不從心和舉步維艱。可以預見,拜登政府在處理涉華敏感問題時會有較多的自我克制,比特朗普政府更倚重外交手段,更強調冷靜和智慧。
李劍諸表示,中美是否陷入所謂的“新冷戰”,學界討論得很多。但與當年的蘇聯不一樣,中國已經融入了國際體系,其他國家並不情願在大國博奕中選邊站。中國對中美關係的基本形態,具備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塑造力。這種塑造力需要善以利用,尤其在拜登政府舉棋不定、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階段。中國有條件以靜待動,不被“帶節奏”,以既定戰略定力回應美國的戰略耐性。
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仇長根指出,台灣當局試圖推進對歐亞國家的關係但難以突破。長期以來,歐洲多國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與台灣發生官方關係,即便有,也是政黨和政客為轉移國內政治與社會矛盾,以“強硬”的對華姿態,為個人撈取政治資本;也有些是受到美國的“煽動、脅迫、引誘”。另一方面,美國出於地緣政治戰略需要,短期不會丟棄“台灣牌”,會繼續玩弄兩手策略,一方面堅持“一中三公報”應付中國;另一方面依托《台灣關係法》、“對台六項保證”,實施“以台制華”戰略。
仇長根續指,美國“制中、遏中”的戰略不符合時代朝流。美國視中國為“最嚴峻的競爭對手”,同時“在符合美國利益的情況下也準備與中國開合作”。中國巨大的市場吸引力及發展潛力,將給各國帶來更多機遇,美歐及其各國不可能視而不見。全球面對疫後經濟復甦,各國希望摒棄政治干擾,開展全面戰略合作。
統一聯盟黨主席、《觀察》雜誌社社長紀欣探討了港人、台人詆毀“一國兩制”的根本原因、港台二地問題的共通性,以及如何徹底有效遏制港台二地的分裂活動。她表示,港台二地的問題有不少共通性,外有西方有心人士煽風點火,內有挾洋自重者興風作浪、製造混亂;兩地並未全然擺脫對前殖民國的依戀,愛國主義教育又明顯不足,導致年輕人誤認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普選制度就是普世價值。
紀欣認為,提“兩岸一國”有其必要性。首先,“兩岸一國”可避免兩岸因存在政治分歧而忽視了兩岸關係的本質。其次,“兩岸一國”可檢驗是否真正支持“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再者,避免民進黨當局製造“一中一台”。最後,沒有“一國”,何來“兩制”,在探索、設計“兩制”台灣方案之前,必須先確立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否則根本無從談起。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表示,兩岸的經貿關係處於中美博弈及兩岸“反獨促統”和“反中謀獨”博弈的交叉點上。台灣當局非常清楚,台灣對大陸的經濟有相當高的依存度,因此民進黨放出了“春暖花開”的言論,希望台灣經濟能夠繼續穩定。但是,當民進黨當局打“反中謀獨牌”的時候,又宣稱與大陸“脫鈎”。未來,在“依存”與“脫鈎”之外,還會有“制裁”和“反制裁”的博弈。
劉瀾昌指出,兩岸保持正常的經貿關係既符合大陸的融合政策,也有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其中,香港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台灣對香港依然保留著獨立關貿區的地位,說明在目前特殊、複雜的形勢下,香港在兩岸間擁有的特殊地位。我們應當想辦法保留香港橋梁地位,發揮好香港的橋梁作用,讓香港成為兩岸關係間的戰略優化。
台灣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魏艾指出了中美博奕下兩岸經貿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他提到,短中期內兩岸經濟必須面對的壓力是來自“去中心化”的產業供應鏈問題。對台灣而言,借著本身的資源和實力在國際分工中尋得適當的定位,是推進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源,並且在不同發展階段均有支柱產業支撐並發揮其影響力。半導體芯片是個明顯的例證。但全球主要經濟體為維護產業鏈完整,紛紛提出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計劃,將給台灣產業發展帶來相當的壓力。此外,蔡英文政府的對外經貿基本上採取“跟著美國政策走”的發展策略,而2020年RCEP的簽署,標誌著中國大陸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扮演主導角色,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日益加深。
對中國大陸而言,大陸有相對完整的部門產業體系,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並非短期所能“脫鈎”。2020年中國出口貿易增長4%,其中防疫物資和“宅經濟”是拉動出口的主力。目前中國大陸已將科技創新和產業供應鏈列為經濟工作的核心任務,“十四五”規劃更將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基因與生物技術等作為重點發展的科技前沿領域,其發展將對中國大陸與世界經濟帶來新的轉變。
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閻德學強調,台灣融入“一帶一路”有利於台灣破解“被邊緣化”難題,為台灣融入RECP等地區合作提供了契機,對台灣經濟重振也將是一個重大機遇。與台灣當局對“一帶一路”的堅拒相比,島內學者認為“一帶一路”對台灣經濟而言是一個“新藍海”,台商認為“一帶一路”是大陸以國家力量強勢引導的長期發展方向,超過六成的台灣民眾支持台灣加入亞投行。
閻德學表示,針對將台灣融入“一帶一路”的呼聲,大陸現有對台政策可為台灣順利融入“一帶一路”提供政策支撐。他衷心希望台灣方面能夠有所作為,正視並破解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嚴重阻礙,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契機,來推動兩岸關係走向“兩岸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隨後,三地學者針對中美關係、兩岸關係、港台關係作了充分深入的交流。最後,仇長根就研討會召開的背景、各位學者的發言內容及意見建議作出總結。
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台灣事務部副部長曾繁信,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榮譽顧問彭長緯,中國評論通訊社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廣東省梅州市政協常委、香港廣東社團聯合總會常務副主席、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榮譽顧問葉志明,致遠基金會執行總編輯吳志隆、範逸豪、吳建東等嘉賓也出席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