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第二届俄罗斯经济论坛——“俄罗斯疫情危机的经验教训与疫后复苏前景”
2021年11月6日,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俄罗斯经济论坛(2021)”,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416室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俄罗斯疫情危机的经验教训与疫后复苏前景”。来自全国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重点围绕“欧亚经济关系”、“欧亚与中东欧经济”、“俄罗斯能源、社会与数字经济”、“新冠疫情、经济发展与国家的作用”等四个专题在线上和线下展开深入交流与对话。
第二届俄罗斯经济论坛——“俄罗斯疫情危机的经验教训与疫后复苏前景”
在线上会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研究员,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共铜陵市委党校、新疆财经大学、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普力马科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白俄罗斯科学院,以及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19家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在会议上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研究员致开幕辞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冯维江研究员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聚焦疫情背景下俄罗斯及相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及俄罗斯和欧亚经济关系的变化,非常有现实性和政策性。研究结论可能会对宏微观决策主体有效应对和管控风险有很大帮助。他认为,在国际问题研究当中应遵循三个“坚持”。一是要坚持“论从史出”,即要从历史趋势当中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二是要坚持“论从理出”,即观点要有清晰的理论框架和机制性的支撑;三是要坚持“论从比出”,即研究始终应将中国的情况作为参照系。如果能从俄罗斯或者欧亚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发掘出一些对于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实践更有价值的趋势,这本身也是“把学问做在中国大地上”的表现。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教授致开幕辞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对第二届俄罗斯经济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对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的领导和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了欢迎。刘军教授指出,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中国是去年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新冠疫情阴霾未散,中国人民必须同舟共济,世界经济学者应从自身研究对象出发,总结相关经验教训,以提供学理支撑、智力支持。他强调,本次会议集中了中国国内最优秀的俄罗斯经济问题专家,大家对俄罗斯疫情危机经验教训的分析讨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教授作主旨发言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陆南泉教授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技术性因素、能源因素、西方国家制裁、疫情影响等方面分析指出,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俄罗斯经济将很难进入一个稳定增长期,并从区域发展战略视角对中俄区域经贸合作战略问题作了深入分析。陆南泉教授首先从发展中俄经贸关系视角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之间的关系,阐释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定位问题、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思想与政策的重大变化以及“带盟”对接问题。他认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建立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在相当一个时期内还不太可能。一方面欧亚经济联盟本身很难解决经济一体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俄罗斯和欧亚经济联盟国家难以接受中国在经济体量、竞争能力方面的巨大优势。接着陆南泉教授又分析了俄罗斯强化战略东移亚太对中俄区域合作的影响,举例说明了俄罗斯为加快东部地区发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俄罗斯强化战略东移亚太,推进东部地区的开发与开放,对中俄经济合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不能忽视俄罗斯远东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法律不健全、政策不稳定、司法腐败、政府行政低效等因素。总之,在中俄双方今后的合作中,一方面要努力挖掘潜力,另一方面也不宜期望过高。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郭连成教授作主旨发言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郭连成教授的主旨发言围绕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问题。通过对2015年—2020年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相关中文文献进行系统梳理,郭连成教授认为学界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跟不上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四多四少”的问题:发表在地方性刊物上的文献较多,高级别刊物较少;一般性、描述性文章较多,理论实证分析文章较少;从文章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来看,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的背景、战略意义、合作利益选择、有利因素、不利因素分析,中俄双边合作具体领域的研究比较多,对于中蒙俄三国如何共建中蒙俄经济走廊问题,如何全面加强区域合作、区域协同和区域协作方面深层次的研究比较少;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文章较少。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展望问题,郭连成教授认为已有研究成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研究空间和研究方向,包括:第一,加强重点领域机制创新,完善合作机制,促进高水平合作;第二,以“五通”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第三,加强对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地区目标和区域合作经济效应的评估,包括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以及远期目标;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区域经济效应;第四,研究应着眼于中蒙俄经济走廊在面向东北亚合作高地推进东北全面振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东北三省地区加强区域发展,增强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整体性和协同性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朱晓中教授作主旨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朱晓中教授在主旨发言中首先列举了中东欧国家转型中值得关注的九大问题,包括:转型与制度选择;如何认识联邦制解体;外部约束对中东欧国家转型产生的作用;转型差异的原因;转型与现代化;欧亚地区转型比较;如何认识转型“偏离”;转型的基本经验教训;转型是否可逆。朱晓中教授主要就外部约束对东欧国家转型产生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他指出,中东欧国家转型的基本内容包括脱离苏联集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回归欧洲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两个方面。加入欧盟为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助力,但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也使中东欧国家形成了依赖型资本主义,使得这些国家难以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建立新的经济模式,这对中东欧国家实现转型之初设立的追赶目标具有巨大掣肘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作主旨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的主旨发言介绍了当前中美俄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背景、特点与前景。针对当前的国际局势,冯绍雷教授不主张用中美两极对抗笼罩一切,因为国际局势具有不确定性。他认为当大国之间发生可怕危机冲突时,其他大国将会保持中立。冯绍雷教授从中美俄三边关系内涵角度分析了中美俄关系的特点,比较了三个国家在制度、文明、国家定位以及国家政治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指出中美俄在决定未来世界发展走向上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冯绍雷教授还分析了中美俄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他认为,中美俄关系缺乏历史积累,没有先例,所以当前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个不断试错、艰难学习的过程。各国内部变革、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发展可能会给中美俄关系带来一些转机,并且三个国家之间也存在一些发展合作关系的共同基础,例如2001年反恐之后中美俄之间的短暂合作。因此,危机往往也是大国之间加强合作的机遇。我们应当推动合作,而不是把国家间对抗放到第一位。
在专题发言环节,专家们聚焦四个问题进行探讨。
专题一:欧亚经济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燕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李燕的发言主题是“新冠疫情以来俄罗斯与后苏联空间国家关系分析”,从来自内外两个层面的挑战对俄罗斯和后苏联空间的关系变化和未来发展进行分析。第一个挑战是新冠疫情以来后苏联空间的局势动荡,主要影响是经济问题。外汇收入是这些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隔离政策和边界封锁影响了居民收入。加上农产品和其他产品出口限制使相关国家经济更加困难。其次是政治危机。1991年白俄罗斯爆发了独立以来最大社会危机——“大选抗议”,吉尔吉斯斯坦也出现了选举抗议,精英矛盾同时出现。此外,领土冲突和恐怖主义威胁加剧也激化了这一地区的动荡局势。第二个挑战是后苏联空间各国“亲西方”倾向的加强。主要体现为中亚各国多元化的外交政策,外部势力开始介入高加索地区冲突和国家关系,其中具体表现在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急于加入欧盟和北约。俄罗斯的应对是继续努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俄罗斯主张独联体仍是确保成员国合作和与外部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核心”。欧盟与东盟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区域,俄期望其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能发挥桥梁作用,连接两端,构成一个大欧亚经济共同体。
中国-上合组织培训基地欧亚研究所所长李新教授发言
中国-上合组织培训基地欧亚研究所所长李新教授的发言主题是“新冠疫情背景下欧亚经济伙伴关系的发展动态”。李新教授认为,俄罗斯主要是通过“欧亚经济联盟+”的形式打造一个大区域的自由贸易区网络。而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制度基础是扩大后的上合组织,并以“上合组织+”的形式促进大欧亚战略。大欧亚战略的合理内核是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俄罗斯利用中国“一带一路”的资源来壮大其欧亚经济联盟,“一带一路”和欧亚经济联盟之间既有对冲性,也有共通性。但俄罗斯在欧亚地区的时间和空间都有限,“欧亚经济联盟+”的数量也有限,故俄罗斯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还是需要借助于欧亚经济联盟、上合组织、东盟以及中国和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此来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博士生杨雯晶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教授曲文轶和博士研究生杨雯晶分享了她们对俄罗斯自由贸易协定伙伴的选择逻辑研究。杨雯晶首先指出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即俄罗斯如何构建自己的自由贸易区,其凭借何种标准选择自己的自贸协定伙伴。随后,她进一步介绍了现今俄罗斯自贸协定的进展情况,同时从地理空间范围、国家性质以及发展潜力三方面谈及俄罗斯现今自贸协定的推进特征。进而,杨雯晶从国家权力、国家战略、国家内部博弈三个维度阐释了俄罗斯自由贸易协定伙伴的选择逻辑。国家权力维度上,俄罗斯在追求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国际地位当中,更多的是争取制度话语权,逐渐向域外扩张,并且对区域的霸权地位进行加持和国际权力的争夺;国家战略维度上,自贸协定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含义,更多的是承载着国家发展当中外交政治和国家安全方面的战略意图;国家内部博弈维度上,最高决策者、部门政治和利益集团的博弈也在发挥重要影响。最后,她从这三个维度对为何俄罗斯尚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做出了解释。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的发言主题是“中俄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奠基石”。他提出,当前有关中美关系问题的研究中,关于俄罗斯的讨论还存在比较大的空白,但冯绍雷教授发言中所提到的“如果中美接着对抗的话,俄罗斯只能保持中立”的观点对他的思考很有启发。杨帆教授假设,如果未来十年中美关系继续退化,那么俄罗斯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可以争取与俄罗斯有更多的合作。
白俄罗斯科学院经济学院博士生罗举发言
白俄罗斯科学院经济学院博士生罗举和宋永冰从行业和企业所有制的维度分析了疫情对中白产业合作供应链和投资收益造成的影响。罗举指出,新冠疫情对中白工业区招商引资和企业动工建设影响巨大,主要体现在人工成本增加、设备材料供应成本增加、资金压力增大三个层面。从园区公司具体表现上来看,疫情对大型制造性企业其实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冲击、中白商贸物流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从营业收入和货代的集装箱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但民营公司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其无法承担漫长的投资周期。通过以上考察和研究,他提出中白产业合作在企业层面上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与园区平台的作用;从供应链角度来看,加大本地化的程度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成本;最后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提出了五条政策建议:1.加强上合组织的经济合作;2.建立货物的自由贸易实验区;3.以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先导、推动白俄罗斯建立更高水平的投资环境;4.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5.在双循环背景下提高国际循环和对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室研究员肖斌点评
在点评环节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战略室研究员肖斌从当前研究区域国别问题的三个层次对以上发言进行了点评,一是宏观层次,研究系统论,其次是中观层次,即社会经济层面分析,最后是微观层次,包括国家、决策者等。他认为,李燕老师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分析,其核心观点是后苏联国家内部有冲突和重组,对外倾西方的趋势在增强。主要是来自后苏联国家的安全生存意识增强。李新老师致力于研究大欧亚伙伴关系。俄罗斯在欧亚地区是地缘政治高手,俄罗斯不得不依靠上合组织和借助外部力量,这也是俄罗斯所面临最大的地缘政治压力。曲文轶老师和杨雯晶博士谈论的自由贸易协定伙伴选择的逻辑出发,从权力、战略、国家三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在国家安全生存两个层次发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比例不断增高,可能也是受乌克兰危机制裁的影响。应对西方制裁的供给以及不要被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边缘化,在自由贸易伙伴选择上来做一些修正。杨帆老师提出了俄罗斯对中俄合作的疑虑问题。中俄互为对方最大的邻国,考虑周边关系,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于合作就倾向谨慎。罗举博士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很少有签署投资贸易保护协定,还有企业做的前期市场调研不充分等问题。未来白俄罗斯的国家发展和安全转向了欧盟及其北约,中白合作也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避免立陶宛化是中国与白俄罗斯经济合作面临的主要风险。
专题二:欧亚与中东欧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战略研究室研究员肖斌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战略研究室研究员肖斌分享了《复杂系统下的多中心与中亚经济的依附性增长》一文。从中亚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建立市场经济的条件基本形成后,出口导向型成为中亚国家普遍选择的发展战略。随着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发展,中亚国家经济依附也逐步多元化,从单一中心转向多中心,即全球中心、地区中心和国家中心。通过引用合作博弈论中的地形理论、集中比较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多中心对中亚经济依附性增长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国家中心是经济增长基础,是目前中亚经济依附水平最高的中心,但是中亚经济依附于全球中心也是大势所趋。作为边缘地区,中亚经济增长离不开对多中心的依附,但多中心会激励中亚经济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数字化世界中,中亚国家边缘地位在时空上会缩小,但依然会在资金和技术上依附多中心,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周维第教授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周维第教授对COVID-19大流行对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经济影响及其复苏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新冠病毒的流行使俄罗斯在内的欧亚经济联盟各国的经济遭受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在宏观层面,成员国基本都呈现负增长态势,同时受到全球金融和贸易市场波动的影响,成员国的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问题日益尖锐。具体来看,成员国的制造业是下降最明显的领域,只有一半的部门有所增长。面临疫情造成的诸多困难,除了联盟成员国自身经济结构不同等内部原因,还因为财政支撑不足、域外力量制裁等外部原因使推动欧亚联盟一体化的进程充满挑战,因此也要重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推动欧亚经济联盟向新型现代化发展模式转型。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高晓川副研究员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高晓川副研究员在会上分享了后疫情时期中欧产业链重组的机遇与挑战。高晓川副研究员首先指出疫情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因此,中欧之间的产业链合作也相应受到冲击,中欧之间的产业链合作面临重组的局面。随后,他指出中欧产业链的重组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在于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拓展欧洲市场有了新机遇,加速了中国企业步入欧洲市场的国际化步伐。挑战在于欧盟在疫情后开始强调增强供应链的韧性,以安全角度出发,着手于进行本地化、多元化的产业链供应链构建,密切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旨在提高欧盟的战略产业自主性。欧洲国家把关键的基础设施和战略性项目合作相挂钩,在重大项目供应链中引入有针对性的安全因素评估,这将对中欧之间的重大项目造成明显的制约。最后,高晓川副研究员强调在双循环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的国际循环环境背景更加复杂,欧盟对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引入安全因素评估,这是一个新的动向,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的职能部门来关注的。
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刁莉教授发言
武汉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刁莉教授通过将汇率和实际的劳动生产率相结合探讨了欧洲的劳动市场变化。刁莉教授指出,从宏观的角度,实际汇率影响出口,出口影响生产率;从微观的角度,实际汇率会改变劳动者的实际报酬,这一改变也会直接刺激到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实际汇率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直接和间接两种影响。直接影响的是员工的生产率和企业的存活率,间接影响的是资本密度和出口。与此同时,刁莉教授指出,欧元区国家存在着实际汇率对劳动生产率有负向的情况,实际汇率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传导机制就是:实际汇率-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实际汇率会正向地影响出口,反向地影响资本密集度,劳动生产率会受到出口负向影响和资本密集度的影响。最后,刁莉教授指出,资本密集度和劳动生产率之间是存在正向关系的,资本密集度提高意味着在相同的劳动力条件下购置的资产相应增加。对于各个欧元区国家来说,这些国家可以通过推行财政政策来调节出口和资本密度,从而间接消减汇率的上升对于劳动生产率的负面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孔田平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孔田平研究员在会议上对波兰经济问题的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他首先回顾了波兰创造的三大奇迹:制度变迁奇迹、经济增长奇迹和赶超的奇迹。他认为,波兰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奇迹,主要有两个因素,即转轨红利,或者说是制度变迁的红利,和欧洲化的红利。关于波兰经济奇迹的可持续问题,他指出,目前来说,波兰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经济政策的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特别是波兰脱欧的问题。今年10月7日,波兰宪法法院作出波兰宪法高于欧盟法的裁决,这对波兰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欧盟目前面临着三个选项,一是在法律上挑战波兰宪法法律的裁决,二是克扣波兰的欧盟基金,三是暂停波兰作为欧盟成员国的一些权利。如果波兰不能获得扶持资金,波兰将失去一些发展的机会。但最糟的情况还是波兰脱欧,一旦波兰真正脱欧,其经济奇迹就将走向结束。
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段秀芳教授发言
在点评环节,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段秀芳认为肖斌老师运用合作博弈论和中心边缘理论对中亚经济的依附性增长做出的分析视角独特,理论扎实,对于厘清复杂条件下中亚国家经济依附性增长和未来“一带一路”的建设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段教授还认为,高晓川老师对后疫情时期中欧产业链重组的机遇和挑战问题的阐述对于中国企业开展与欧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除此之外,段教授对周维第教授关于新冠疫情对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经济影响和复苏前景提出的四点结论表示赞同,并认为周教授提出的提高欧亚经济联盟经济效率的措施,包括加强基础创新,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和科技领域的投资,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向新型现代化发展转型等方面都是中国的强项,也展现了中国企业和欧亚经济联盟国家合作美好的机遇和前景。而孔田平老师关于波兰经济奇迹的可持续性研究也让段教授耳目一新,颇有收获。
专题三:俄罗斯能源、社会与数字经济
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旭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旭的发言主题是“找到企业:从国内垄断到国际垄断”。他指出,垄断的问题并不是完全负面的,应从多个视角来看,可以把它当作企业的一种结构基础来分析。普遍的认知是俄罗斯天然气政治最核心的问题是俄气问题,俄气承载着很多市场和政府功能,它是俄罗斯在国内和国际层面非常重要的载体。但我们可以反过来大胆设想,政府、企业可能是为天然气服务,天然气以它的特性在能源市场和整个俄罗斯经济结构中的特殊地位俘获了俄罗斯的经济,也俘获了俄罗斯政府。我们可以把国际垄断和国内垄断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静态结构的角度来看,俄气的规模、出口量、进口量和海外下游都是影响俄气延伸到海外市场的因素。特别是下游端,俄气在整个欧洲市场存在一定的市场份额,这种份额是一种路径依赖,它是从上游到下游的垂直垄断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外部扩张时,必然要反应到对外合作。俄气与中国的合作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俄气无法参与到我们国家的下游,从而造成与中国的天然气合作和欧洲之间的合作有很大的不同。第二种情况是动态的建构。发声、植入、有限利用和供需同盟是影响俄气动态建构的主要因素。因此俄气在国内垄断到对整个区域天然气市场的国际垄断其实就是从动态建构到静态结构的过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碳中和与能源创新发展研究院刘乾研究员发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碳中和与能源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刘乾就俄罗斯能源战略进行了分析解读。首先是碳中和与俄罗斯能源战略的关系。俄罗斯目前已经提出了《2050低碳发展战略》,但是这并不符合俄罗斯目前的国家经济结构,能源行业在俄罗斯经济中的特殊性不言而喻,财政来源大部分都来自能源出口,在此基础上俄罗斯也极其依赖能源市场的稳定性,结合以上两个特点可以发现推动碳中和将直接影响到俄罗斯战略发展。其次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内部挑战,即俄罗斯能效提高进展缓慢。俄罗斯国内的化石能源价格便宜,缺乏推广清洁能源的动力,另外俄罗斯技术发展水平不高,清洁能源应用前景尚不明朗,缺乏资金来源也使碳中和目标难以开展。第三部分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外部挑战,即俄罗斯必须应对全球市场的不断波动,灵活地采取政策应对。最后刘乾研究员指出俄罗斯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从国内消费和出口两方面削减化石能源的需求,天然气在能源转型的中短期内仍具有重要性,但是在更长期的前景中将让位于其他的能源品种,在核能、氢能、水能和其他的可再生资源领域开始投资,提高国内的能效,进行节能和增效的改造。在政策和制度上促进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打破大公司的利益格局。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何旭鵁发言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何旭鵁的发言主题是“俄罗斯及中亚地区油气项目实践:对标准国际合作的启示”,她通过案例分析指出标准国际合作在快速推进项目落实时的重要作用。首先在背景方面,中亚俄罗斯地区是“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核心区,标准是项目合作以及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2020年,我国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将超过90%,因此加强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及先进国家标准的基础研究对标和互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是俄罗斯及中亚地区标准合作现状。俄罗斯全国标准化工作由俄罗斯联邦技术控制和计量署负责管理,中亚地区成立了独联体国家标准计量认证委员会。在缺少相关标准规范的时候,一般都会优先采用俄罗斯的相关标准。由于国家间的标准体系存在差异,所以带来了一定合作壁垒。第一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来商讨确定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所应依据的标准;第二是在建设成本方面,导致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很难以最优方案进行,从而导致采购成本、建设成本和人力成本的增加。随后何工程师提出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等项目都进行了标准合作,既能保证油气合资企业安全高效运行,同时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符合各投资方的利益。在标准合作经验当中可以看出,油气领域的标准国际合作,应在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开展包括加强标准文化交流,完善标准体制机制,和标准联合研制等工作。
中央财经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中心主任童伟研究员发言
中央财经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中心主任童伟研究员探讨了俄罗斯养老保障体系改革艰难的问题。她指出社会严重的老龄化特征是俄罗斯进行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重要原因,对俄罗斯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脉络进行了探索和梳理:俄罗斯在苏联还未解体时便颁布了国家养老法,开始构建由政府、企业、个人组成的三支柱保障,但由于不稳定的政治经济状况没能得到实现。进入了21世纪后,“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逐步确立,但2014年国际油价的暴跌以及西方国家的制裁,导致联邦对于养老保险的转移支付难度巨大,要求冻结养老保险基金的个人储蓄账户,使退休人员应得的收入被削减,这也是2015年国家战略提出“体面养老金”的来由。但近五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俄罗斯人实际的养老金离体面的养老金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异。俄罗斯要保障体面养老金存在许多现实的障碍和困难,如人力资本恶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灰色收入严重,养老保险延迟退休的政策未能显著地改善养老保险金状况等。最后,她认为,总体上来看,俄罗斯想要实现“体面养老金”的任务应该说是任重道远。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军梅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军梅教授对俄罗斯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评析。通过对比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与数字竞争力、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数字化治理水平、网络安全指数五个方面的数据,她表示,在数字经济领域当中俄罗斯的比较优势是在网络安全领域和电子政府的发展方面,但其在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ICT行业产业发展水平的缺陷劣势很明显,以及数字经济跟产业融合的程度也是比较落后。她指出俄罗斯还是希望能够借助数字经济的发展来改善经济结构,把数字经济跟优势能源产业相融合,推动弱势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寄希望这样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实力。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和俄罗斯有互补的特征,有互相沟通的能力以及互助的意愿,希望两个国家能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在这个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区域经济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孙祁发言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区域经济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秘书长孙祁主要探讨了俄罗斯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问题。他首先阐述了俄罗斯在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中着重处理的四大关系: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数字安全与数字化转型之间关系、数据保护和数据流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法律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俄罗斯在发展数字经济及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上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国家定位引领为根本,二是法律先行为保障,三是保护数据安全为目标。但是他认为,俄罗斯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中还存在忽视企业和市场力量、应用场景不够全面和软实力较为薄弱等问题。通过以上分析,他认为,俄罗斯在重视数字经济相关立法、重视基础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做法是值得我国借鉴学习的,但其采取的绝对的数据保护措施未必适合所有国家,包括我们国家,我国在推行数据保护的过程中,应采取平衡的模式。
俄罗斯科学院普里马科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生华盾发言
俄罗斯科学院普里马科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生华盾对俄罗斯经济安全战略进行了探讨。他对俄罗斯的经济安全的三大特征(战略性、战略环境转型和国家主义)进行了分析,运用动态系统平衡的逻辑将俄罗斯经济安全战略作用机制简化为初始平衡、威胁预警、诊断平衡、战略角色和有效性检验五大步骤,并指出,俄罗斯的国内外经济活动中,如果某一环节释放出了危及经济安全的信号,国家就会对经济活动的下游环节的强度进行抑制,使其停止或减弱。反之,如果经济活动释放出加强经济安全的信号,国家则会对经济活动进行刺激并且加强。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徐广淼副研究员发言
在评论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徐广淼副研究员谈到,该专题在不同的领域都分别回应了俄罗斯转型的挑战,同时也值得中国去研究与借鉴和反思。首先是能源领域,刘乾老师的发言中提到俄罗斯为了实现低碳目标,是需要打破大企业的格局和垄断,尤其是在天然气领域。但刘旭老师在俄气案例分析中提到的天然气领域俄气垄断的格局可能出现一个趋势,就是从国内垄断向国际垄断扩大化的发展。因此这两个趋势之间的博弈是非常值得思考和跟踪观察的方向。何旭鵁老师则通过鲜活详实的案例突出了标准合作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的作用,也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她认为这是当下学者所欠缺的一些思考方向。有关童伟老师讨论的俄罗斯养老金改革艰难的问题,对于其中提到的目前俄罗斯“体面养老金”的实际水平,徐广淼副教授表示她在个人的观察中也有着非常直观的感受。在俄罗斯数字经济和经济安全方面的讨论,她表示刘军梅、孙祁和华盾三位学者的研究让她感觉到数字经济领域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要实现快速的发展,进入创新的快速扩展和应用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保护自由竞争和市场秩序,降低干预的程度。俄罗斯在数字经济转型层面处理发展与安全以及自由与规制,这两者之间看似矛盾又相互牵制的目标和手段,也使她从中得到了一些相应的启发。最后,徐广淼副教授感谢七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汇报和观点,俄罗斯当下面临的能源转型、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型,这些都是持久攻坚的命题也是需要持续研究的主题。
专题四:新冠疫情、经济发展与国家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李建民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李建民研究员对“疫情后俄罗斯经济政策的取向问题”进行了分析。她指出今年是苏联解体30周年,从经济增长本身来看转型应该还没有结束。她认为在后疫情阶段俄罗斯经济政策的走向学界应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结构优化为目标,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均衡发展;二是以绿色转型为动力,来促进各领域的低碳转型;三是以发展数字经济为契机,加快数字化转型;四是远东和北极开发中推动地区发展。总体来看,未来几年是决定俄罗斯长期发展态势的关键时期,俄罗斯改革资源依附性的经济模式势在必行。以国家项目的形式推进国家发展,俄罗斯不是首次尝试,但像目前如此规模化、系统化地实施国家战略的倡议是空前的,下一步如何实施战略倡议,效果如何需要跟踪和关注。在全球经济面临大调整和重塑的背景下,俄罗斯能否把握机遇,如何在已形成的模式下调整经济结构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是普京当局的挑战。在可见的未来俄罗斯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如果能落实,经济会出现局部的亮点,但实现整体突破式的发展,仍然是前路难行。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毕洪业教授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毕洪业教授论述了疫情期间俄罗斯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植政策及其效果。俄罗斯政府推出一揽子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具体涵盖金融支持、财政拨款补贴、税收支持、保费支持以及一些出口支持。金融信贷支持主要包括设定企业信贷的宽限期、提供无息薪酬贷款以及优惠的贷款计划;财政支持主要包括提供无偿补贴、设立冠状病毒预防补贴、许可证等证件的更新予以延期以及延期租赁付款;税务支持主要包括延迟交税、减免地区地方税、延期提交税务和会计报告、暂停检查以及延期破产;保险支持主要是降低保费、延期支付等。目前来看,在这些政策的支持维护下,中小企业摆脱了去年年底约三分之一倒闭的困境。但中小企业活跃度上升,也受俄罗斯油气价格、农业支持以及整体的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状况如何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景宇副教授发言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景宇副教授解读了欧洲复兴开发银行2020-2021年《转型报告》。该报告的题目是“国家复归”,它反映了民众对国家的期望。从报告中发现中东欧对市场经济的支持率在下降,对公有制的支持率在上升;国有经济规模在上升;中东欧疫情远不如西欧各国严重。报告从政府支出的持续性与有效性来度量政府满足公众期待,参与稳定经济的能力,分析了国有企业的积极方面以及值得完善之处,并且指出国有银行可以解决信贷市场失灵等问题,在中东欧经济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也存在扭曲资源配置等消极作用。孙景宇副教授认为报告更加关注国家的汲取能力和渗透能力,而协调能力关注不足;注重研究国家能力如何运用,而很少关注国家能力的来源。面对疫情冲击,中东欧国家应抓住机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探寻经济发展的国内立足点,建设国家安全能力,推动经济发展。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编辑部主任李中海研究员发言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编辑部主任李中海研究员认为在研究区域国别经济问题上要破除理论迷信同时还要确立理论自觉。破除理论迷信的问题的第一个大方面是要认识到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相对的。不同的理论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和国家,都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地域性。经济理论都是经过了高度的抽象,在研究具体经济问题的时候,要把抽象掉的东西还原回来。世界不是均质的世界。理论的引喻和假设都值得商榷。第二个大的方面则是经济理论是有变化有争论的。但他也强调对于理论的批判并不是要否定理论的价值,而是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认识到国别地区问题的特殊性,更多的是对具体经验特殊性问题的研究,不是形式上的沉思。随后他对建立理论自觉也进行了说明,认为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是理论的思维问题,一个现有的理论不要拿来就用;第二是要借鉴不同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分析方法,第三是要提出有意义的地区国别经济研究问题。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教授探讨了普京执政二十年以来政治发展与经济绩效的关系。他指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1999年到2003年的改良主义阶段;2004年到2008上半年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 2008下半年到2013年的应对危机、实现复苏;2014年乌克兰战争之后直到今天,俄罗斯与全球经济逐渐地隔绝,包括遭遇新冠疫情的重创。他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由于以下四个原因:第一是俄罗斯在高油价的时候没有进行有效的投资,为经济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是重新的国有化,让投资者都对俄罗斯的产权制度产生怀疑,导致资金外流;第三是与国有化相伴随的是新一轮利益分配和权益争斗,各类高官及其亲朋好友、门生故旧占据有利位置,他们关注的是怎样瓜分自然垄断资源和财政资源,而对科技进步、创新发展、人力资本的优化基本上不感兴趣,导致俄罗斯在科技体系当中进一步的落伍;第四是能源与军工两个行业的优先地位让俄罗斯日益落伍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同时多种因素所催生了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激进化,对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战争导致了俄罗斯环境的大幅度恶化,不得不迎来制裁危机。他认为在未来10到15年间,俄罗斯将面临气候变化、能源转型、新工业革命的多重挑战,俄罗斯在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会进一步的下降,对于国外政策的反作用力将会明显的展现出来。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博文老师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博文老师对普京新权威体制背景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进行了回顾和评价。他认为新权威体制是普京执政二十年的突出特征,成为了俄罗斯标志性的政治体制。俄罗斯新权威体制具有深远的历史、社会和经济基础,对俄罗斯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但是其效果有限:俄罗斯仍然未完成工业化的进程,也没有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其中,缺乏完整的理论基础、社会结构分裂、经济政策操作失当和遭受西方国家打压等因素严重阻碍了新权威体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在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他以发挥新权威体制优势为切入点,从创造适合国情的理论体系、培育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推进工业化以及发展巩固与中国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建议。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研究员发言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研究员对俄罗斯政治经济转型的治理困境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疫情爆发以后俄罗斯制度上的弱点如营商环境差、法治不健全、官僚主义、市场保守更加暴露无遗,同时也放大了转型后出现的问题,并由此提出未来俄罗斯面临的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疫情恶化了俄罗斯的社会形式,民生问题更加的突出;第二,疫情导致稳定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第三,普京及其团队受到较大的压力;第四,疫情导致普京对安全战略进行调整,第五,疫情使本来就没有特别理顺的中央和地方关系更加的复杂。造成地方领导人觉得权责不匹配;第六,疫情使俄罗斯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一步凸显,俄罗斯中央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基层的绝对控制。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昕副研究员发言
在点评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昕副研究员指出几位老师的发言从不同角度对当前俄罗斯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政策制定及政策制定的政治民众来源等问题给予了回应,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追问一些因果问题,如俄罗斯政策制定背后的过程是怎样的?政策制定后的结果是如何的?他指出,不同产业之间的产业政策,政策的执行方式,政策结果,包括政策出台背后不同的政治过程,这几者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因果问题,我们需要借助某一些性质的比较研究,同时需要动用其他学科已有的研究积累来推进这类问题的研究,对俄罗斯的特殊性做出回应。同时他指出,几位老师的发言内容在不同程度上都动用了某些经济政治转型规律或某种经济转型模式的假定预设,而这个预设本身也是需要去追问的问题。最后他强调,此次会议发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对俄罗斯经济研究的主流,即较多关注宏观层面,如最高领导人、联邦政府层面的经济政策,普京及其周围少数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的意识形态,但对经济社会政策、地区政策以及有机会参与经济政策制定的经济学家和专家的政策理念和意识形态等问题的研究较为缺乏,这其实是一个重大缺憾,学术共同体今后可以在这方面有相应的深入。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曲文轶教授总结发言
在会议的最后,作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俄罗斯经济论坛的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曲文轶教授对会议作了总结。曲文轶教授指出,此次会议议题十分广泛,不仅回应了当下热点,也广泛涉猎了经济学、时政、理论等多个方面的议题。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将经济研究和国别区域研究紧密结合,聚焦俄罗斯中东欧地区,充分探讨了疫情冲击之下欧亚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国家间关系变化、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俄罗斯能源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和经济安全、区域合作制度、经济转轨模式、区域国别经济研究方法论等问题。好的现实性和政策性的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未来希望有机会能针对国别区域的经济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展开专门性的讨论。下次论坛计划增设专门的研究生论坛,欢迎学者专家们推荐优秀学生持续关注论坛的相关活动。
撰稿:杨雯晶、杨越茗、郭胜楠、阳雪、史乐园、孙雪缘、任巧
摄影:王京
核稿:曲文轶
统稿:国观